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不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不仁
病證名,指皮膚受搔抓或刺激時失去知覺,如隔衣觸碰,屬中醫「痺證」範疇。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,載:「風不仁之狀,皮膚搔之如隔衣是也。」其病因病機、辨證論治如下:
病因病機
-
氣血失和:
- 《聖濟總錄》指出「榮氣虛,衛氣實」,營血虧虛無法濡養肌膚,衛氣壅滯則腠理開闔失常,風寒邪氣乘虛侵入肌肉,導致氣血凝痺、經絡結滯。
- 氣血「不相與」即運行失協,局部肌膚失養,漸致皮肉麻木、感覺遲鈍,甚則「XX厚」(皮膚增厚硬化)。
-
外邪侵襲:
- 風寒為主要誘因,風性善行數變,寒性收引凝滯,二者相合阻遏經絡,加重氣血不通。後世醫家補充「濕邪」亦可能膠著肌腠,使病情纏綿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皮膚觸覺減退或消失,按之如木皮,無痛癢感,或伴局部膚色黯淡、溫度偏低。
- 兼症:或見肢體倦怠、氣短乏力(氣虛);或舌質紫暗、脈澀(血瘀)。
治法與方藥
-
調氣行血:
- 以「補氣活血」為基礎,如《醫林改錯》補陽還五湯(黃耆、當歸、赤芍、地龍等),益氣通絡,適用於氣虛血瘀證。
- 若偏血虛,可合四物湯加減,養血潤燥。
-
祛風活絡:
- 風邪偏盛者,選用《楊氏家藏方》小活絡丹(川烏、草烏、地龍、乳香等),溫經散寒、化痰通絡。
- 若兼濕邪,可配伍羌活勝濕湯,宣痺除濕。
-
外治法:
- 針灸取穴以足三里、血海、合谷等調和氣血,配合局部阿是穴溫針或艾灸,以行氣活血。
- 古方亦載藥浴或膏摩(如《千金方》當歸膏),透過外敷溫通藥力。
古籍補充
《諸病源候論》稱此證為「不仁」,歸於「風痺候」,強調「邪氣閉塞經絡」所致;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區分「麻」與「木」,認為「木」是氣血痺阻之重證,與「風不仁」病機相類。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周邊神經病變、皮神經炎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首重氣血調和與風邪疏滯,臨床須細察虛實標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