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閉
病名
- 婦科風閉(產後痙風)
清代醫家劉甫齋於《婦科三字經》記載:「產時血去太多,經絡空虛,風邪乘虛而入,忽然口噤昏倒,角弓反張,此名風閉。」此症屬產後痙風範疇,多因分娩時失血過多,營血虧虛,經脈失養,復感風邪,內風與外風相引,導致筋脈拘急。臨床表現為突然牙關緊閉、昏仆不省人事、角弓反張(項背強直,身體反折如弓狀),甚則四肢抽搐。此證與肝風內動相關,治宜養血熄風,可參考產後痙風之治法,如當歸補血湯合羚角鉤藤湯加減。 - 麻疹風閉(悶瘄之一)
風閉亦見於麻疹病程中,屬「悶瘄」類型。因出疹期間腠理疏鬆,風邪外襲,閉塞玄府(汗孔),使疹毒不得透發。症見惡寒鼻塞、毛竅豎起(寒毛直立)、氣粗喘促,甚則角弓反張、手足拘攣、眼白足冷、大便清利。此因風邪束表,肺氣壅閉,疹毒內陷,引動肝風所致。治當疏風透表、解毒透疹,方選宣毒發表湯(升麻、葛根、薄荷、牛蒡子等)佐羚羊角(銼末煎水兌服),以清肝熄風、助疹外透。
中醫機理延伸
- 風邪特性: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(如頭面、肌表),但若與內虛相合(如產後血虛或疹期正弱),反致腠理閉塞,形成「風閉」。
- 肝風內動:角弓反張、抽搐等症,中醫歸於「肝主筋」功能失調,風閉重症多涉及肝血不足或熱極生風,需兼顧養血柔肝或涼肝熄風。
- 透疹關鍵:麻疹風閉強調「給邪出路」,宣毒發表湯中升麻、葛根升提透表,契合「火鬱發之」原則,佐羚羊角防風邪化熱入裏。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辨證施用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