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膹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膹鬱
膹鬱為中醫證名,指呼吸急促、胸悶痞塞不適之症,其病機與肺氣宣降失常密切相關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諸氣膹鬱,皆屬於肺。」意指多種氣機壅滯、鬱結不暢的病症,多責之於肺臟功能失調。
病機與證候特點
- 肺氣壅滯:
肺主氣,司呼吸,若肺氣宣發肅降失常,則氣機壅滯於胸中,表現為呼吸急促(膹)、胸膈痞悶(鬱)。《內經知要》進一步闡釋:「膹者,喘急上逆;鬱者,否塞不通。」說明此證以氣逆與氣滯並見為特徵。 -
虛實之分:
- 實證:多因外邪犯肺(如風寒、風熱)、痰濁阻肺,或肝氣鬱久化火,上逆犯肺,導致肺氣壅實,症見喘促聲粗、胸脹滿、痰多黏稠、舌紅苔黃膩等。
- 虛證:常見於肺氣虛或肺陰不足,氣失所主,肅降無權,症見喘促氣短、動則加劇、語聲低微、自汗乏力,或兼陰虛內熱之象。
相關病證辨析
- 喘證:膹鬱與喘證密切相關,但更強調「鬱」的氣機窒塞特點。實喘多因邪壅肺氣,虛喘則責之肺腎氣虛。
- 喘脹:兼見胸腹脹滿,多與水飲停聚或氣滯血瘀有關,如肺脹(類似現代醫學之肺氣腫)。
- 喘滿:突出胸滿悶窒,常見於痰飲內停或肝肺氣逆。
治療原則
- 實證:宜宣肺降氣、化痰平喘,方如麻杏石甘湯(風熱)、三子養親湯(痰濁)、五磨飲子(氣鬱)。
- 虛證:當補益肺氣或滋養肺陰,方選生脈散(氣陰兩虛)、補肺湯(肺氣虛),若腎不納氣則合用金匱腎氣丸。
古籍補充
《類經》註解「膹鬱」時指出:「膹,喘急也;鬱,痞悶也。」強調此證需辨明氣機升降之異常。清代醫家亦重視肝肺氣機調和,若木火刑金(肝火犯肺),可佐以黛蛤散清肝瀉肺。
膹鬱作為氣病之典型,臨床須細察虛實標本,結合四診,方能準確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