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膹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膹菀
「膹菀」為中醫古籍中常見之病理名詞,與「膹鬱」互通。「菀」音義同「鬱」,意指氣機壅滯、鬱結不暢之狀態。此證多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,或外邪內犯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臟腑功能失和,尤以脾胃、肝膽為病變重心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所傷:憂思惱怒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橫逆犯脾,致中焦升降失常,形成膹菀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或生冷黏膩,損傷脾胃運化,濕濁內停,阻遏氣機。
- 外邪侵襲:寒濕、濕熱之邪內蘊,困阻氣血,久則化熱成鬱。
臨床表現
膹菀之證常見胸膈痞滿、脘腹脹痛、噯氣頻作、食欲不振,或伴隨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。若鬱久化熱,可見痰黃黏稠、大便黏滯;若兼血瘀,則見脅下刺痛、舌質紫暗。
中醫辨治
- 疏肝解鬱:方如柴胡疏肝散,適用於肝氣鬱結所致之膹菀,以調暢氣機。
- 健脾化濕:若屬脾虛濕阻,可用香砂六君子湯,佐以藿香、佩蘭等芳香化濁之品。
- 清熱化痰:痰熱互結者,宜黃連溫膽湯加減,以清泄鬱熱、化痰散結。
- 活血行氣:氣滯血瘀者,選用血府逐瘀湯,疏通經絡瘀阻。
古籍考證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膹鬱」相關病機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氣膹鬱,皆屬於肺」,提示氣機鬱滯可影響多臟,然臨床辨證需分虛實寒熱。後世醫家如朱丹溪強調「氣血沖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」,進一步闡明鬱證之廣泛性。
綜言之,「膹菀」作為中醫氣機病變之專有名詞,涵蓋氣、血、痰、濕等鬱滯病機,治療首重辨明病因,調暢臟腑功能,以恢復氣血平和之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