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糞毒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糞毒塊

糞毒塊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肌膚感染性疾病,見於顧伯華《中醫外科臨床手冊》。本病多因鉤蟲蚴(鉤蟲幼蟲)侵入肌膚所致,其病機與濕熱毒邪蘊結、風邪外襲相關,好發於足踝、趾間及腳底等處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乃因濕熱之邪鬱於肌表,復感風邪,或蟲毒乘虛侵入,致使經絡阻滯,氣血失和。濕熱蘊結,化毒生風,故見皮膚瘙癢、丘疹風團;若毒邪壅盛,則可化膿成皰,甚則潰爛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皮膚瘙癢難忍,繼而出現散在紅色丘疹或風團,形如塊狀,故稱「糞毒塊」。嚴重者可見水皰、膿皰,搔抓破損後易染毒成瘡,伴踝部水腫。若久治不癒,可併發臁瘡(類似慢性潰瘍),瘡面晦暗,膿水淋漓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祛風利濕為主。常用方劑如黃連解毒湯消風散加減,濕重者佐以五苓散,熱毒熾盛者可加五味消毒飲
  2. 外治
    • 初起瘙癢丘疹,可用三黃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)煎水溫洗,以清熱燥濕。
    • 若見水皰或膿皰,外搽青黛膏(青黛、黃柏、石膏等)以解毒斂瘡。
    • 已潰爛成臁瘡者,按臁瘡治法處理,如外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面癒合。

鑑別要點
糞毒塊需與**濕瘡」(濕疹)、「丹毒」等鑑別:

  • 濕瘡多呈對稱性發作,皮損以糜爛滲液為主,無蟲毒感染史;
  • 丹毒則見皮膚焮紅灼熱,界線分明,伴發熱惡寒等全身症狀。

本病相當於西醫之「鉤蟲皮炎」,然中醫治療強調辨證施治,針對濕、熱、風、毒等病邪特性,內外合治以調和氣血,祛邪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