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表寒(風寒表證)

表寒為中醫表證之一,屬外感病初期證候,因風寒邪氣侵襲人體肌表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寒邪束表」,導致衛陽被遏、腠理閉塞,正氣奮起抗邪而表現出特定臨床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風寒邪氣自皮毛或口鼻而入,首犯太陽經(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)。寒性收引凝滯,致使:

  1. 衛陽鬱閉:寒邪阻遏衛氣溫煦功能,故惡寒顯著。
  2. 腠理閉塞:毛竅收縮,汗液不得外泄,故無汗。
  3. 經氣不利:寒邪凝滯經脈,氣血運行受阻,故頭身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惡寒重、發熱輕(寒邪偏盛,正邪交爭不甚)、頭痛身痛、無汗。
  • 舌脈:舌苔薄白(寒邪未化熱)、脈浮緊(浮主表證,緊主寒凝)。
  • 兼症:或見鼻塞流清涕、咳嗽痰白、關節酸痛(寒客經絡)。

證候辨析

表寒證需與其他表證鑑別:

  • 表熱證(風熱表證):發熱重惡寒輕、有汗、咽痛、舌邊尖紅、脈浮數。
  • 表虛證(風寒表虛):惡風、汗出、脈浮緩,屬營衛不和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辛溫解表」為原則,首選《傷寒論》方劑:

  • 麻黃湯(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):發汗解表、宣肺平喘,針對無汗而喘者。
  • 荊防敗毒散(荊芥、防風、羌活等):祛風散寒、除濕止痛,適用於表寒夾濕。

經絡與六經定位

表寒證多歸屬「太陽病」範疇,與手太陰肺經亦相關(肺主皮毛)。若寒邪未解,可內傳少陽或陽明,或化熱入裡,轉為裡熱證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結合臨床四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