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粉花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粉花瘡

粉花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多發於面部,屬皮膚疾患之一。此病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七,好發於青年男女,尤以女性為多見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與風熱鬱肺、腠理疏泄失常,或汗出當風、外邪乘襲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鬱肺:肺主皮毛,風熱之邪外襲,鬱閉肺經,使氣血壅滯於肌表,發為疹瘡。
  2. 汗出受風:腠理開泄之時,風邪乘虛而入,與內熱相搏,蘊結於面部肌膚,遂生此疾。

臨床表現

粉花瘡初起可見面部生疹,細小如粟,或散在或密集,色紅或淡紅,伴有瘙癢或輕微疼痛。若風熱化毒,則疹頂可現膿頭,甚則形成膿皰、膿腫,破潰後易留瘢痕。其症狀與現代醫學之「痤瘡」相似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氣機之調和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:以清肺疏風、涼血解毒為主,常用方劑如枇杷清肺飲(枇杷葉、黃連、黃柏、桑白皮等),可隨證加減。若熱毒熾盛,可佐以黃連解毒湯;若兼血熱,可配合涼血四物湯。
  2. 外治:多用顛倒散(大黃、硫黃等分研末)以水或蜜調敷,可清熱解毒、散結消腫。亦可選用金銀花、野菊花煎湯外洗,以助清熱瀉火。

辨證要點

粉花瘡之辨證,須分風熱與毒熱輕重。風熱偏盛者,疹色紅而癢甚;毒熱壅滯者,則膿皰明顯且痛感劇烈。治療時需審因論治,調理肺衛,兼顧血分,方能標本兼治。

此病雖多見於青年,然其病機與體質、飲食、情志亦有相關,故臨床需綜合辨析,不可拘泥於一方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