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粉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粉刺(亦名「酒刺」或「肺風粉刺」)為常見面部皮膚疾患,屬中醫「痤瘡」範疇之一,首載於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此症多因肺胃二經鬱熱,上蒸顏面,致使血熱瘀滯,纏結肌膚而成;另與恣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蘊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粉刺形成與三焦氣化失調相關:

  1. 肺經風熱:肺主皮毛,若風熱襲肺,鬱而化火,上壅頭面,則發為紅疹。
  2. 脾胃濕熱:過食辛辣炙煿或膏粱厚味,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熱循經上犯,蘊結肌膚。
  3. 血熱瘀滯:情志不遂或肝鬱化火,灼傷血絡,血行不暢,瘀阻毛竅,遂生黑頭、膿皰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面生粟疹,頂端可見黑點(即「黑頭粉刺」),觸之礙手,多發於額、頰、鼻周。
  • 進展期:疹色轉赤,腫痛灼熱,擠壓可見白色脂栓;若熱毒熾盛,則化膿成皰,甚則結為癤腫。
  • 遷延不癒:反覆發作者,局部可形成硬結或囊腫(古稱「脂瘤」),皮色暗紅,按之疼痛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肺經風熱證

    • 特徵:粉刺鮮紅,伴口乾咽燥,舌紅苔薄黃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肺,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。
  2. 脾胃濕熱證

    • 特徵:皮疹膿皰明顯,面油黏膩,便秘溲赤,舌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方選茵陳蒿湯合平胃散。
  3. 痰瘀互結證

    • 特徵:結節囊腫久不消退,皮色紫暗,舌質暗或有瘀斑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痰、軟堅散結,常用海藻玉壺湯加桃仁、紅花。

外治與輔助療法

  • 傳統外敷:以《醫宗金鑒》「顛倒散」(大黃、硫黃等分)調塗,清熱解毒。
  • 針刺放血:於背部肺俞、胃俞點刺出血,或耳尖放血,以泄熱解毒。
  • 藥膳調理:綠豆、薏苡仁煮粥,清利濕熱;金銀花、野菊花代茶,輕宣肺熱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尋常性痤瘡」相類,然中醫尤重內外兼治,調理臟腑氣血為本,外清邪毒為標,臨證需辨明寒熱虛實,方可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