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分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「分至」概念詳解

「分至」為中醫典籍中對四時節氣變化的核心表述,特指「春分」、「秋分」、「夏至」、「冬至」四個關鍵節氣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尤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「分至何如」之問,明代張景嶽註解明確指出:「分,言春秋二分;至,言冬夏二至」,揭示其與天地陰陽消長的深刻聯繫。


一、分至的曆法與天文基礎

  1. 二分(春分、秋分)

    • 太陽直射赤道,晝夜時間均等,故稱「分」。《春秋繁露》云:「陰陽相半,故晝夜均而寒暑平」,反映陰陽處於平衡狀態。
    • 春分為少陽之氣轉盛,萬物生發;秋分為少陰之氣漸長,萬物收斂。中醫視此為「陰陽交接」之機,氣血運行隨之調整。
  2. 二至(夏至、冬至)

    • 夏至日陽極而陰生,太陽直射北回歸線,白晝最長,《周易》稱「陽氣之至」;冬至日陰極而陽生,太陽直射南回歸線,黑夜最長,《漢書》謂「陰氣之極」。
    • 中醫認為二至是「陰陽轉化」的轉折點,《內經》強調「冬至一陽生,夏至一陰生」,人體陽氣隨之浮沉。

二、分至與中醫理論的結合

  1. 陰陽學說之體現
    分至四節氣直觀呈現「陰陽消長」規律:

    • 春分後陽氣漸盛,秋分後陰氣漸長;夏至陽氣達巔峰而陰始生,冬至陰氣至極而陽始萌。此週期與人體「陰平陽秘」的生理狀態相呼應。
  2. 經絡氣血之應變

    • 《靈樞·歲露論》提及「人氣與天地相參」,分至時節經絡氣血會隨外界陰陽變化而調整。如春分時肝經氣血旺盛,冬至時腎經當令。
    • 臨床針灸常配合節氣,如「子午流注」針法,依二至二分選擇開穴時辰。
  3. 五運六氣之關聯
    分至為五運六氣學說中「主氣」轉換的節點:

    • 春分屬二之氣(少陰君火主令),夏屬三之氣(少陽相火主令),秋分屬五之氣(陽明燥金主令),冬至屬終之氣(太陽寒水主令)。此理論用於推測氣候與疾病流行趨勢。

三、分至的養生與病理意義

  1. 生理調適

    • 二分時節因陰陽平衡,宜調和肝脾(春分)或肺胃(秋分);二至時節則需固護根本,夏至養心陰,冬至溫腎陽,符合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原則。
  2. 疾病易感性

    • 《傷寒論》指出,節氣交替時「邪氣易客」,如冬至前後多見少陰病(心腎陽虛),夏至前後易發暑濕病。歷代醫案亦記載,哮喘、痹症等宿疾常於二分二至時復發,與氣血波動相關。
  3. 藥食調攝

    • 古代醫家強調「因時制藥」,如冬至服「當歸生薑羊肉湯」助陽,夏至用「生脈散」保津。唐代《食療本草》亦載春分食薺菜疏肝,秋分飲梨膏潤肺。

四、古籍文獻中的分至論述

  1. 《內經》體系

    • 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言:「冬至四十五日,陽氣微上,陰氣微下」,闡明二至後陰陽氣機的升降規律。
    • 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以「太一遊宮」理論,將分至對應八方風向,論述其與外邪侵襲的關係。
  2. 後世發揮

    • 金元四大家中,朱丹溪於《格致餘論》提出「分至前後,氣交變而人氣應之」,強調節氣影響體質;張景嶽在《類經》中進一步註解分至為「歲氣之綱領」。

「分至」不僅是曆法節氣,更是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理論的具體實踐,透過觀察自然陰陽變化,理解人體生理病理規律,此概念至今仍指導臨床辨治與養生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