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分推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分推法
分推法,又稱「分法」,為中醫推拿手法中「推法」的一種。其操作方式是以雙手拇指指腹或橈側緣,由特定穴位或部位為起點,同時向兩側相反方向分開推動。此手法輕柔而均勻,常應用於胸腹、前額、腋掌等區域,具有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緩解局部鬱滯之效。
操作要點
- 施力部位:多以拇指指腹或橈側(近拇指側)著力,亦可配合其他手指輔助固定。
- 方向與路徑:由中心點(如穴位、經絡)向左右或上下兩側分推,動作需連貫,力度平穩。
- 速度與節奏:緩慢均勻,每分鐘約60-80次,避免忽快忽慢。
中醫理論基礎
分推法依循中醫「疏通皮部」與「開泄腠理」的原則,透過對體表經絡的刺激,達到以下作用:
- 調暢氣機:分推胸腹可寬胸理氣,緩解胸悶、脹滿,如分推膻中穴能疏解肝鬱氣滯。
- 散結消滯:用於前額或頭部時(如分推印堂至太陽穴),可疏散風邪,改善頭痛、眩暈。
- 調和陰陽:分推背部膀胱經或腹部任脈,能協調陰陽氣血,如小兒推拿中分推腕橫紋(分陰陽)用以平衡寒熱。
臨床應用
- 胸腹部:分推膻中至兩脅,助於緩解咳嗽、呃逆;分推腹部(如中脘至天樞)可促進脾胃運化。
- 頭面部:分推印堂至太陽穴,常用於外感頭痛或失眠;分推迎香穴則能宣通鼻竅。
- 四肢部:分推手掌或腳掌(如小兒推拿中的「分推手陰陽」),可調理氣血不和。
古籍記載
清代《保赤推拿法》明確提及:「分者,醫以兩手之指,由兒經穴劃向兩邊也。」說明此法早於小兒推拿中廣泛運用,通過輕柔分推以調理小兒臟腑功能。此外,《小兒按摩經》亦載,分推法能「開關通竅」,尤其適合稚陰稚陽之體。
分推法結合了經絡學說與手法技巧,透過對體表特定區域的刺激,間接調理內在臟腑,體現中醫「外治內效」的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