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分肉解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分肉解利
「分肉解利」為中醫生理學名詞,指肌肉組織之間氣血運行通暢、功能協調的生理狀態。「分肉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泛指肌肉的紋理與分界,亦可指代肌肉本身;「解利」則形容氣血在肌肉間流布無阻、舒緩靈活的特性。此概念與衛氣的運行密切相關,如《靈樞·本臟》所言:「衛氣和則分肉解利」,強調衛氣調和是維持肌肉功能正常的關鍵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衛氣與分肉的關係
衛氣屬陽,行於脈外,具有溫養肌肉、調節腠理開闔的作用。當衛氣運行和暢,能推動津液與營血濡潤分肉,使肌肉柔韌、關節滑利;反之,若衛氣失調(如虛弱或鬱滯),則易導致分肉僵緊、痠痛,甚至出現「腠理閉塞」的病理表現。 - 經絡氣血的作用
十二經筋皆聯屬分肉,依靠經絡氣血的濡養以維持運動功能。《素問·痿論》提到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說明肌肉需氣血充盛方能發揮「解利」之效。若外邪侵襲(如風寒濕),或內傷氣血不足,皆可能阻滯分肉氣機,引發攣急、麻木等證。 - 與「腠理」的關聯
「分肉」與「腠理」在結構上相互依存。腠理為肌肉紋理間的隙縫,是氣血津液輸布的通道。《金匱要略》稱「腠者,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」,分肉解利時,腠理開闔得宜,外可禦邪,內可協調營衛。
臨床相關機理
- 病理表現:若分肉不解利,常見肌肉僵硬、運動不利,或局部氣血壅滯形成「痺證」。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所述:「虛邪搏於分肉之間,其氣濇滯,則為腫。」
- 治療原則:中醫針灸或推拿常以「疏通分肉」為法,如《靈樞·官針》提及「分刺」技法,直接調理肌肉層的氣血;方藥則多用行氣活血(如桂枝湯調和營衛)、祛風除濕(如羌活勝濕湯)等法,以恢復「解利」狀態。
此概念不僅反映中醫對肌肉生理的細微觀察,亦體現「氣血調達則形體和柔」的整體觀,為診治肢體經筋病症的重要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