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分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分筋

分筋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《中醫正骨經驗概述》,屬傳統理筋手法範疇。其操作以拇指指端深壓於筋結或壓痛點邊緣,透過穩緩的按揉與橫向撥動,達到鬆解局部氣血瘀滯、分離軟組織粘連之效。此手法直接作用於經筋層面,符合中醫「以痛為腧」「鬆則通」的治療原則。
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筋結多因外力損傷、長期勞損或寒濕凝滯所致,導致局部經氣運行不暢,氣滯血瘀而成「筋出槽」「骨錯縫」之病理狀態。分筋手法透過機械性刺激,可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鬆解拘攣的肌筋膜,恢復「筋歸槽」的正常解剖位置。其作用機理與《黃帝內經》「按之則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」的論述相合,亦暗合現代醫學對軟組織粘連鬆解的認識。

操作要領

  1. 定位精準:須先觸診辨明筋結或壓痛點位置,多見於肌肉起止點、肌腱韌帶交會處。
  2. 力度深透:拇指指腹垂直向下施壓,力達深層筋絡,以患者耐受為度。
  3. 動靜結合:按壓後配合小幅度的橫向撥動,幅度約0.5-1公分,頻率緩慢均勻。
  4. 方向辨證:順肌纖維走向撥動為補,逆行為瀉,臨床需依虛實辨證施術。

臨床應用
分筋手法廣泛用於「筋傷」病症,如頸肩腰腿痛、腱鞘炎、軟組織挫傷後粘連等。針對不同部位,手法略有差異:

  • 頸項部:多施於斜方肌、肩胛提肌附著點,配合「彈撥」法。
  • 腰背部:沿豎脊肌走向分筋,尤常見於腰椎橫突旁壓痛點。
  • 四肢關節:適用於肌腱滑囊粘連,如網球肘、足底筋膜炎等。

與其他手法區別
分筋與「理筋」「彈撥」同屬理筋手法,但側重不同:

  • 理筋:泛指順筋絡走向的推捋,作用較表淺。
  • 彈撥:快速橫向撥動筋結,刺激較強烈。
  • 分筋:強調持續深壓下的緩慢分離,更適用於慢性粘連病灶。
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的理論,透過調整經筋狀態,間接影響關節功能,為骨傷科與推拿科常用技術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