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分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分誕

名詞出處
「分誕」一詞首見於《王叔和脈訣》,為中醫古籍中對「分娩」之別稱,指婦女生產之過程。中醫理論中,分娩為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協調之結果,尤其與腎氣、衝任二脈及氣血盛衰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血與分娩之關係
    中醫認為,分娩順利與否,取決於孕婦氣血是否充盈。氣為推動之力,血為濡養之源。若氣血充足,則產程順暢;若氣虛血弱,易致產力不足,甚至難產。《婦人良方》提及:「氣血調和,則胎滑易產。」
  2. 腎氣與衝任二脈之作用
    腎主生殖,為先天之本,腎氣充沛則胎元穩固,分娩時腎氣推動胎兒娩出。衝任二脈隸屬奇經,主司胞胎,妊娠時蓄養胎元,臨產時則需衝任氣血下注以助產程。若腎氣虛衰或衝任失調,可能導致產程延滯。
  3. 經絡與產道開闔
    分娩時,胞宮(子宮)之開闔與手太陰肺經、足厥陰肝經相關。肺主氣,肝主疏泄,二者協調使產道鬆弛,促進胎兒娩出。《醫宗金鑑》載:「肝氣疏則產門開,肺氣降則胎速下。」

古籍記載與臨床應用
古代醫家對分娩之論述多強調「順其自然」,如《千金要方》主張「勿妄用力,待氣血自運」,並以藥物或針灸輔助,如服用「催生飲」或針刺合谷、三陰交等穴以助產。然「分誕」一詞後世較少沿用,多直接以「分娩」或「產育」稱之。

與現代中醫之連結
當代中醫婦科繼承傳統理論,於產前調理重視補益氣血、固腎安胎,以備分娩之需;產後則注重化瘀生新,恢復衝任功能。雖「分誕」為古語,然其背後之生理觀仍影響現代中醫對產科疾病之辨治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