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分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分腠

分腠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泛指人體「分肉」與「腠理」的統稱,屬經絡氣血運行與外邪侵襲的重要通道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:「陽氣留溢,熱熏分腠,內至於經」,意指陽氣鬱積化熱,燻灼分腠之間,進而內傳經脈,反映分腠在病機傳變中的樞紐作用。

分肉與腠理的結構與功能

  1. 分肉

    • 分肉指肌肉間的界限,即肌肉與肌肉、肌肉與肌腱之間的隙縫。《靈樞·本藏》提及「分肉解利」為衛氣運行的條件,說明分肉是氣血輸布的途徑。
    • 分肉又分「大分」與「小分」:大分為大塊肌肉間的溝隙,小分則為肌肉紋理間的細微縫隙,二者共同構成三焦氣化的微觀場域。
  2. 腠理

    • 腠理為皮膚與肌肉間的紋理,包含汗孔、毛竅等結構。《金匱要略》稱「腠者,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」,強調其為元氣與津液流通的門戶。
    • 腠理開闔受衛氣調控:衛氣充盛則腠理緻密以抗邪,衛氣虛弱則腠理疏鬆,易感外邪。

分腠與病理的關聯

分腠為病邪由表入裡的傳變樞紐:

  • 外感病初期:風寒暑濕等邪氣首犯腠理,若正氣不足,邪氣可透過分肉內傳經絡,如《傷寒論》太陽病「邪風入腠」之機轉。
  • 內傷雜病:氣滯、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常蘊結於分腠,導致局部腫脹、疼痛,或阻礙營衛運行,如《醫宗金鑒》論癰疽「榮衛稽留於分肉之間,壅遏不行」之病機。

分腠的診療意義

  • 診法:觸診分腠可察病位淺深。若按之柔軟無抵抗,多屬氣分病;按之緊硬結塊,則提示血瘀或痰凝。
  • 治法:針灸常取分肉間穴位(如陽陵泉、委陽)以調氣活血;方藥如麻黃、桂枝等解表劑,即通過開泄腠理以驅邪外出。

分腠之說體現中醫「形氣相依」的理論特色,既是解剖結構,亦為功能單位,臨床需結合氣血陰陽的動態變化方能全面掌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