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分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分部(中醫名詞詳解)
分部為中醫理論中人體部位之特定劃分,主要指十二經脈在皮膚表層所對應的區域。此概念源於《內經》,尤見於《素問·皮部論》所載:「皮有分部……其所生病各異,別其分部,左右上下,陰陽所在,病之所終。」意指皮膚按經絡循行分屬不同區塊,各區塊與相應經脈氣血相通,故經脈病變可外顯於其所主皮部。
分部與經絡之關係
十二正經各有所屬皮部,其劃分與經脈體表循行路線一致。例如:
- 足太陽膀胱經之皮部分布於項背腰臀,若該處出現斑疹、色澤晦暗或壓痛,多與膀胱經氣血失調相關。
- 手太陰肺經皮部涵蓋前胸外側及上臂內側,此區域若見乾燥、丘疹,可能反映肺系病變。
皮部不僅是經脈的「外候」,更為「邪氣客入」之門戶。《皮部論》提及,外邪侵襲人體時,多先中於皮毛,繼而通過絡脈、經脈內傳臟腑。故觀察皮部異常,可推測病邪深淺與傳變趨勢。
分部診斷之臨床應用
中醫透過審察皮部色澤、形態、溫度及敏感度等變化,輔助辨證:
- 色診:皮部色青多主寒證或氣滯,色赤屬熱,色黃暗滯常提示濕困脾土。
- 疹點與結節:陽明經皮部(如面部、胸腹)出現紅疹,多與胃腸積熱相關;少陽經皮部(側頭、脅肋)若有結節,或為少陽樞機不利所致。
- 壓痛與敏感:特定皮部按壓痠痛,可反映對應經脈氣血瘀滯,如足厥陰肝經皮部(脇肋、足內側)壓痛,常與肝鬱氣滯有關。
分部理論之延伸意義
《素問·疏五過論》強調:「審於分部,知病本始。」皮部診斷不僅用於外感病,亦適用於內傷雜病。例如:
- 陰陽屬性:背部為陽經皮部所主,異常多見於陽證;腹部屬陰經,病變常與陰分失調相涉。
- 左右差異:皮部病變偏左或偏右,可結合氣血升降理論,判斷病機如肝氣左鬱或肺氣右逆。
此理論亦為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提供依據,如「循經取穴」時,常優先選取病變皮部所屬經脈的腧穴。後世醫家更發展出「經皮給藥」等療法,利用皮部與經絡的聯繫,使藥效直達病所。
綜言之,分部學說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維,將體表徵象與內在病機緊密聯繫,成為經絡診斷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