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瘭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瘭疽,中醫病名。
- 指生長在手足指端處的疽。又名蛇瘴、蝦眼,南方稱(扌翕)著毒。出自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二。該病多由外傷染毒入於肌膚筋骨所致,或臟腑火毒凝結而成。其病隨處可生,好發於手、足指端。症見患處初如紅點,漸變黑色,小者如黍如豆,大者如梅如李,腫痛應心,治宜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。內治可服射干湯、漏蘆湯,外貼蟾酥餅;臨證見有寒熱多作者宜服黍米寸金丹或奪命丹;紅腫游走不定者,用離宮錠塗之;毒甚成膿者,宜切開排膿,按潰瘍治療。古時本病泛指體表的一種化膿性感染。但今習稱之瘭疽,僅指手部感染,與本病古義略異。
- 手心毒之別稱,出自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上。
瘭疽是一種由外傷感染引起的化膿性疾病,多發於手足指端。其發病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:一是外傷感染,二是臟腑火毒凝結。外傷感染是指皮膚、肌肉、筋骨等組織受到外傷後,細菌侵入而引起感染。臟腑火毒凝結是指由於體內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火毒內生,凝結於肌膚筋骨而引起感染。
瘭疽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患處初起時,可見紅腫、疼痛,伴有發熱、寒戰等全身症狀。
- 隨著病情發展,患處紅腫逐漸加重,疼痛加劇,並可出現化膿、潰爛。
- 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症狀,如高熱、神志不清、抽搐等。
瘭疽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清熱解毒:可用射干湯、漏蘆湯等清熱解毒的中藥內服,外用蟾酥餅外敷。
- 消腫止痛:可用金銀花、連翹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中藥內服,外用紫雲膏外敷。
- 切開排膿:若瘭疽形成膿腫,可切開排膿,並按潰瘍治療。
瘭疽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避免外傷。
- 保持皮膚清潔衛生。
-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瘭疽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引起嚴重的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一旦發現瘭疽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