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瘭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瘭疽

瘭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於手足指端之疽瘡,又稱「蛇瘴」、「蝦眼」,南方俗稱「(扌翕)著毒」。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,其病因多由外傷染毒,邪氣侵入肌膚筋骨,或臟腑火毒蘊結,凝聚於四肢末梢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瘭疽之發,主要與以下兩類病機相關:

  1. 外感毒邪:手足破損,風熱濕毒乘虛而入,阻滯經絡,氣血壅遏,化熱成膿。
  2. 內火熾盛: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鬱結,致使臟腑積熱,火毒流注指端,腐肉為疽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患處現紅點,漸轉暗黑,腫脹堅硬,小如黍豆,大若梅李,疼痛徹心,甚則伴隨寒熱交作。若毒邪熾張,可致紅腫蔓延,或潰膿成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熱毒蘊結證

    • 主症:局部紅腫灼痛,拒按,或伴發熱口渴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。
    • 內服方
      • 射干湯(《千金方》):射干、升麻、犀角(今以水牛角代)、大黃等,瀉火解毒。
      • 漏蘆湯(《外科精要》):漏蘆、連翹、黃芩,專治熱毒癰疽。
    • 外治
      • 蟾酥餅(《外科正宗》):蟾酥、麝香等研末調敷,拔毒散結。
  2. 毒盛潰膿證

    • 主症:腫脹劇烈,膿成波動,或破潰流黃稠膿液。
    • 治法:切開排膿,托毒生肌。
    • 外治:參照潰瘍治法,予提膿祛腐之藥如九一丹,後期用生肌散收口。
  3. 邪毒流竄證

    • 主症:紅腫遊走不定,界限不清。
    • 外治:以離宮錠(《醫宗金鑒》)塗之,解毒散瘀。

古籍補充

《瘍科心得集》稱瘭疽為「手心毒」,強調其發於掌心者,屬局部火毒凝滯,治法同前述。然古今所指略有差異,今多限於手部化膿性感染,而古義泛稱體表癰疽之屬。

附方選錄

  • 黍米寸金丹(《外科正宗》):治瘭疽寒熱交作,能托裡透膿。
  • 奪命丹(《外科全生集》):用於毒勢迅猛者,破瘀消腫。

瘭疽之辨,須分陰陽虛實。陽證者速潰易癒,陰證則纏綿難消,臨證當細察脈象舌苔,結合全身症狀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