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痱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痱子

痱子是一種在皮膚上出現的小紅丘疹或水皰的症狀。它常在炎夏暑熱之時或高溫作業下發生。在《素問.生氣通天論》中,稱之為"疿",後世也稱之為痱子或疿瘡。

常見證候

  1. 濕熱鬱膚痱子:
    • 皮膚突然出現多數紅疹,大小如針頭或粟粒,周邊有紅暈,有時會連成片狀。
    • 皮膚潮紅,刺癢,煩熱無汗。
    • 舌紅,苔薄黃或稍膩,脈濡數。
  2. 暑濕蘊蒸痱子:
    • 皮膚迅速出現多數小水皰,大小如芥子或針頭。
    • 周邊無紅暈,分散或聚集發生。
    • 無明顯自覺症狀。
    • 舌質紅或正常,苔膩,脈濡緩。

鑒別分析

在夏季,暑熱濕邪常常引起痱子的發生。如果外邪襲表,使得汗液無法排泄,或者由於高溫作業環境濕氣較大,汗液無法暢通,亦或者是高溫中淋受水濕,毛孔閉鬱,都會形成痱子。總結來說,痱子的病因和病機不離濕和熱。根據臨床觀察,可以大致分為以上兩種證候。

  • 濕熱鬱膚痱子的特點是熱重於濕。
  • 暑濕蘊蒸痱子的特點是濕重於熱。

鑒別要點如下:

  • 濕熱鬱膚痱子為紅疹,周圍有紅暈,刺癢明顯。
  • 暑濕蘊蒸痱子為小水皰,周圍無紅暈,顏色較薄且晶瑩明亮,輕按易破,留有薄薄的細碎鱗屑。

治療方法:

  • 濕熱鬱膚痱子治療:清熱利濕宣透法,可使用黃芩湯或薏苡竹葉散,並外用六一散加枯礬擦拭患處。
  • 暑濕蘊蒸痱子治療:解暑祛濕利尿法,常常使用清暑湯或氤氳湯加減,並外用雞蘇散加冰片敷身。若有小膿皰出現,可以用青黛散外治。

此病多見於小兒和肥胖成人,容易發生在多汗部位如肘窩、頸項、軀幹、鼠蹊以及婦女乳房和小兒頭面等處。辨證的關鍵在於仔細觀察皮疹的形態和色澤。在急性發作期除了進行辨識和治療外,還應該積極採取其他措施,如進行通風降溫、穿寬鬆的衣物和適量飲用涼爽飲料等,以提高治療效果,縮短病程,減少痛苦。

根據《外科大成》,它說:"疿起初像水泡並感癢,然後變成有膿的水皰並感疼痛。根據經典所言,出汗時受到風的刺激,便會形成痤疿。這是由於肺熱脾濕所致,治療宜用涼血消風散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