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痱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痱子(亦稱「痱瘡」、「熱痱」)為中醫皮膚病名,屬夏季常見外感濕熱所致之疾。其名首見於《中醫臨證備要》,古籍多歸類於「暑濕瘍」範疇,主因腠理開泄失司,汗液鬱閉肌表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,痱子乃「暑濕蘊蒸」之證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暑令汗出見濕,乃生痤痱」,指出盛夏時節,人體陽氣外浮,腠理疏鬆,若遇外濕侵襲或內濕停滯,則濕熱交阻於皮毛之間。汗孔為濕邪所遏,汗液不得宣發,遂聚於肌膚腠理,形成細密疹點。小兒元陽未充、婦女產後氣血虧虛者,尤易罹患。

臨床特徵

痱疹多發於頸項、胸背、肘窩等易汗出部位,初起為針尖大小丘疹或丘皰疹,色紅或白,密集成片,觸之有礙手感。輕者僅覺皮膚灼癢,重者可伴刺痛,若搔抓破潰,則易染毒化膿。依濕熱偏盛可分兩型:

  1. 白痱(晶形粟疹):屬濕重於熱,疹色瑩白透亮,壁薄易破,無明顯紅暈。
  2. 紅痱(紅色粟疹):屬熱重於濕,疹周繞以紅暈,捫之灼熱,多伴煩躁口渴。

辨證論治

歷代醫家主張「清暑化濕」為治則,外治與內服並重:

  • 內服方藥
    • 暑濕偏盛者,用清暑湯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取連翹、天花粉清熱,赤芍、澤瀉利濕。
    • 若心火亢盛,投導赤散六一散,以竹葉、生地泄心火,滑石、甘草解暑濕。
  • 外治之法
    • 綠豆粉滑石粉等份研細外撲,或煎苦參湯(《醫宗金鑒》)溻洗,取其燥濕止癢之效。
    • 民間亦常用鮮馬齒莧搗敷,清涼解毒。

古籍考據

《外科啟玄》稱痱子為「熱痱」,謂其「由體熱汗出,覆以冷濕,搏於肌膚」;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則強調「暑熱傷氣,腠理不固」為本,與現代中醫「本虛標實」之論相合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更詳載外治方劑,如以蛤粉、冰片調敷,反映古人對局部療法之重視。

此疾雖屬輕淺,然中醫重視「暑必挾濕」之病機特點,治療上首重通調三焦氣機,使濕去熱孤,則痱疹自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