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痱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痱瘡,古稱「疿汗疹」或「疿瘡」,為夏季常見之皮膚疾患,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三十八。此症乃因暑月溼熱交蒸,玄府壅塞,汗液泄瀉不暢,鬱於肌腠而發。其病理機轉與「暑溼蘊表,毛竅閉阻」密切相關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汗出見溼,乃生痤疿」之論述。
好發於頭面、頸項、腹背及股腘等汗泄不暢之處,尤以小兒及體豐痰溼之輩為多見。其典型證候為膚現粟粒狀赤色疹點,簇集成片,捫之礙手,兼見灼熱刺癢之感。若搔破染毒,可轉為「痱毒」(相當於西醫之汗腺炎),甚則化膿成瘡。
中醫辨證分型有三:
- 暑溼蘊膚證:疹色紅赤,膚熱癢劇,伴胸悶煩渴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治宜清暑化溼,方選清暑湯加減,藥用青蒿、鮮藿香、佩蘭等芳香透表之品。
- 熱毒熾盛證:疹處焮紅腫痛,膿點顯現,身熱口苦,溲赤便結。當瀉火解毒,投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。
- 脾虛溼困證:疹色淡紅,反覆發作,納呆便溏。法應健脾滲溼,予參苓白朮散化裁。
外治之法頗具特色:
- 初起可撲撒《丹溪心法》六一散(滑石六錢、甘草一錢),或予薄荷、冰片等分研末,以絲瓜汁調敷。
- 傳統痱子粉多含寒水石、爐甘石等清涼收澀之品,今人亦常佐以黃柏、苦參等燥溼藥末。
- 古方載用鮮蒲公英搗汁外塗,或取綠豆粉、滑石粉等分,以銀花露調敷。
食療方面,可煎綠豆甘草湯(綠豆二兩、生甘草五錢)代茶,或煮冬瓜薏仁粥(冬瓜連皮、生薏苡仁各一兩)以清利暑溼。另《飲膳正要》記載以西瓜翠衣煎湯沐浴,亦有清透暑熱之效。
此症預防重於調攝,古諺云:「夏月宜使腠理宣通」,即強調暑季當保持汗孔通暢,避免溼熱鬱遏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夏月浴後,宜以葛粉撲身」,即為防痱妙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