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疿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疿子

疿子,又稱痱瘡疿瘡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成因多與暑熱濕邪外襲,或體內濕熱鬱蒸,致使腠理閉塞,汗液不得宣通,蘊滯肌膚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疿子多發於夏季,因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;濕為陰邪,其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。暑濕相兼,客於肌表,則毛竅閉塞,汗液排泄不暢,鬱於皮膚而發為疿子。小兒腠理疏鬆,或肥胖之人濕熱內盛,更易罹患此疾。

臨床表現

疿子初起為針尖至粟米大小之丘疹或水皰,周圍繞以紅暈,密集成片,多見於頸項、胸背、肘窩等汗出較多之處。患者常覺瘙癢刺痛,遇熱加重。若搔抓破潰,可繼發感染,化膿成瘡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暑濕蘊膚證

    • 主證:皮膚潮紅,密布粟粒狀丘疹,灼熱刺癢,伴心煩口渴。
    • 治法:清暑化濕,解毒止癢。
    • 方藥:清暑湯加減,常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赤芍、滑石等。
  2. 濕熱鬱蒸證

    • 主證:疹色紅赤,膿皰累累,瘙癢疼痛,甚則黃水淋漓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涼血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,佐以生地、丹皮。

外治法

  • 藥浴:選用金銀花野菊花薄荷等煎湯外洗,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止癢。
  • 散劑外撲:以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)或青黛散外撲患處,收濕斂瘡。

疿子雖為小恙,然其病機與暑濕、熱毒相關,治療當辨明證型,內外合治,以達疏瀉腠理、透邪外達之效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鑑》皆對此有所論述,強調調暢氣機、清化濕熱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