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疿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疿瘡

疿瘡,又稱「痱瘡」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為中醫外科病名之一。其症多發於暑熱時節,因外感暑濕之邪,或內蘊濕熱,鬱於肌膚,致使腠理閉塞,汗出不暢,濕熱搏結而發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疿瘡之成,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暑濕外襲:夏季暑氣當令,濕熱交蒸,若久處悶熱環境,汗液排泄不暢,濕熱鬱滯肌表,則易發為疿瘡。
  2. 內熱蘊結:平素飲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不遂,導致脾胃濕熱內生,外透肌膚,與外邪相合,遂成此疾。
  3. 腠理不固:小兒或體虛者,衛外不固,汗孔開闔失司,更易為暑濕所乘。

臨床表現

疿瘡好發於頭面、頸項、胸背等汗出較多之處。初起皮膚現針頭至粟米大小之丘疹或水皰,色紅或白,周圍繞以紅暈,密集成片,自覺灼熱刺癢。若搔抓破潰,可滲液結痂,甚則化膿染毒,轉為「熱毒疿瘡」。

證型辨治

中醫依其症狀特點,常分以下證型論治:

  1. 暑濕蘊膚

    • 主證:皮疹色紅,密集如粟,灼熱刺癢,伴身熱煩渴,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暑化濕,解毒止癢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清暑湯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或外敷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)。
  2. 濕熱壅盛

    • 主證:皰疹膿脹,破潰滲液,或化膿結痂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涼血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內服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,外以金黃散調敷。
  3. 正虛邪戀(多見於久病或體弱患者)

    • 主證:疿瘡反覆發作,疹色淡紅,伴氣短乏力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固表,清解餘邪。
    • 方藥玉屏風散酌加金銀花、連翹等。

外治與調護

傳統外治法重視清熱收濕,常用苦參湯煎洗,或以綠豆粉滑石粉外撲,保持患處清涼乾爽。針灸可取曲池、合谷、血海等穴,以疏風清熱。

疿瘡雖為小恙,然其病機與暑濕、熱毒密切相關,中醫辨治強調「給邪出路」,透過發汗、利濕、解毒等法,使邪去正安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啟玄》亦載其治驗,足見此症於中醫外科之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