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疿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疿瘡(痱瘡)

疿瘡,又稱痱瘡,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多發於嬰幼兒,尤其在夏季較為常見。其特點是皮膚上出現針尖大小、紅色或白色的小丘疹,並伴有時候的瘙癢症狀。

疿瘡的病因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:

  • 皮膚過敏:皮膚對某些物質過敏,如汗液、尿液、肥皂、洗滌劑等,會引起疿瘡。
  • 出汗過多:夏季天氣炎熱,出汗較多,汗液刺激皮膚,會引起疿瘡。
  • 皮膚乾燥:皮膚乾燥缺水,皮脂分泌減少,皮膚屏障功能下降,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疿瘡。
  • 不良衛生習慣:不注意個人衛生,如不勤洗澡、不勤換衣服,會使皮膚上的細菌滋生,引起疿瘡。

疿瘡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• 局部用藥:可以使用爐甘石洗劑、硼酸溶液等清洗患處,也可以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、抗生素軟膏等治療。
  • 全身用藥:如果疿瘡較嚴重,可以口服抗生素、抗組胺藥等治療。
  • 飲食調理:要注意飲食清淡,多吃蔬菜水果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注意個人衛生:勤洗澡、勤換衣服,保持皮膚清潔。

疿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但如果治療得當,一般是可以治癒的。因此,如果發現患有疿瘡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