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費伯雄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費伯雄

生平與學術背景
費伯雄(1800–1879),字晉卿,江蘇武進人,清代著名醫家,出身醫學世家。幼年習儒,弱冠時即以文才聞名,後棄儒從醫,專攻家傳醫術。其博覽醫典,深研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並廣泛涉獵歷代名醫著作,善於擷取精華,去其偏頗,於脈學及雜病診治尤具獨到見解。

臨床特色與學術主張
費氏臨證強調「和治」與「緩治」,推崇「平和」之法,反對用藥偏激。其認為,古醫家如「和緩」(傳說中黃帝時代的醫者)之名,正體現了中醫調和陰陽、循序漸進的核心思想。他主張治病當以脾胃為本,融合李東垣「補土」之學與朱丹溪「滋陰」之說,注重氣血調和與臟腑平衡。其處方用藥平淡中見奇效,不尚峻烈,體現了「師古而不泥古」的靈活思維。

醫事成就與宮廷榮譽
費伯雄於鹹豐、同治年間(1851–1874)醫名鼎盛,求診者絡繹不絕,其居所甚至因患者聚集而形成繁榮市集。其診脈精準,常「不待問而洞悉病源」。道光年間(1821–1850),曾治癒太后肺癰,獲賜「是活國手」御匾;後又治癒道光帝失音症,得御題楹聯「著手成春萬家生佛,婆心濟世一路福星」,足見其醫術深受皇室推崇。

著作與學術傳承
費氏原撰《醫醇》二十四卷,內容宏富,惜毀於戰火。同治二年(1863年),憑記憶重撰,僅得原書十之二三,輯為《醫醇賸義》四卷,書中闡發其「和緩」治療思想,並載錄多種雜病辨治經驗。另著有《醫方論》,評析古今方劑得失;《食鑒本草》、《本草飲食譜》等,則結合藥食同源理論,詳述飲食調養之法。其子費應蘭、孫費紹祖、費榮祖皆承其業,延續家學。

學術影響
費伯雄的醫學思想體現了清代中醫「融會貫通」的學術趨勢,其強調「戒偏戒雜」的治療原則,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。《醫醇賸義》至今仍為研究中醫雜病治療的重要文獻,其平和穩健的用藥風格,亦成為臨床醫家的參考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