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主治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主治節

在中醫理論中,「肺主治節」為肺臟重要生理功能之一,源自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所載:「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」此處「治節」意指治理與調節,強調肺臟對全身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的統籌作用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相傅之官的角色
    肺被喻為「相傅之官」,如同輔佐君主的宰相,雖非最高統御者(心為「君主之官」),卻負責協調全身機能。王冰註解指出,肺因「位高非君」,故主司「行榮衛」(即營衛之氣的運行),而「治節由之」。
  2. 氣機調節的核心
    張景嶽進一步闡釋:「肺主氣,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。」肺通過呼吸運動,主宰一身之氣的升降出入,進而影響:

    • 氣血運行:肺朝百脈,助心行血,其宣發肅降功能直接調節氣血布散。
    • 水液代謝:肺為「水之上源」,通調水道,參與津液輸布與排泄。
    • 臟腑協調:肺氣肅降可助胃氣下行、大腸傳導,並與肝氣升發形成動態平衡。

功能體現

  • 宣發肅降的雙向作用
    肺的「宣發」將衛氣與津液輸布至體表,維持腠理開合與抗邪能力;「肅降」則使氣與水液下歸於腎,確保呼吸深度與二便通暢。此機制若失常,可現咳嗽、喘促或水腫等症。

  • 與他臟的互動
    肺與心共居上焦,氣血相依;與脾同屬太陰,共司水穀精微運化;其金氣肅降亦能制約肝木過亢,體現五行相生相剋關係。

臨床意義

「肺主治節」功能失調時,不僅見呼吸異常,更可能引發全身性病變,如:

  • 肺氣壅滯導致心血瘀阻(胸悶、心悸)。
  • 宣降失常影響水液停聚(痰飲、浮腫)。
  • 衛外不固而反覆外感。

此理論為中醫「整體觀」的具體實踐,說明肺不僅司呼吸,更是維持機體內外平衡的關鍵樞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