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主行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主行水

在中醫理論中,「肺主行水」是指肺臟具有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,此功能主要依賴於肺氣的「宣發」與「肅降」作用。肺不僅司呼吸,更在整體水液運行中扮演關鍵角色,故有「肺為水之上源」之說。

肺氣宣發與水液代謝

肺氣的「宣發」作用,能將水谷精微中的津液向上、向外布散至全身,尤其透過衛氣推動,使津液達於體表,並調節汗孔開闔,控制汗液排泄。《靈樞·決氣》提到:「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、充身、澤毛,若霧露之溉。」此過程不僅滋養肌膚腠理,亦維持體表水液平衡。

肺氣肅降與水道通調

肺氣的「肅降」作用,則將水液向下輸送至腎與膀胱,促進尿液生成與排泄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指出: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」此機制說明肺與脾、腎協同,完成水液的升降與代謝。若肺失肅降,可能導致水液停聚,出現水腫、痰飲等病症。

肺與三焦的關係

肺主行水的功能與「三焦」密切相關。三焦為水液運行的通道,而肺居上焦,透過宣發肅降調控三焦氣機,使水道通暢。若肺氣壅滯,三焦氣化不利,則可能影響全身水液分布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言:「肺氣不行,則水停而為痰飲。」

臨床意義

「肺主行水」理論廣泛應用於中醫臨床。例如,治療水腫或痰飲病證時,常配伍宣肺利水的藥物(如麻黃、杏仁),以恢復肺的宣降功能。此外,肺與大腸相表裡,肺氣不降亦可能導致大腸傳導失常,形成便秘,此時亦可透過調肺以通調水道。

綜言之,「肺主行水」體現了中醫整體觀中臟腑協調的特性,肺不僅主司呼吸,更透過氣機運動調節水液代謝,與多個臟腑共同維持人體水液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