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脹
證名,屬脹病之一,指因肺氣壅塞、宣降失常所致之虛喘咳證,臨床以胸悶、氣逆、喘咳為主要表現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靈樞·脹論》,曰:「肺脹者,虛滿而喘咳。」其後,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闡述其證治,指出肺脹與外邪內飲相關,並提出具體方藥,如越婢加半夏湯、小青龍加石膏湯等,為後世辨治奠定基礎。
病因病機
肺脹之成因多與外感、內傷交互作用有關:
- 外邪犯肺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壅滯,宣肅失司,氣逆而喘咳。
- 痰飲內停:脾虛失運,水濕聚為痰飲,上漬於肺,阻塞氣道,致肺氣脹滿。
- 久病體虛:慢性咳喘(如肺痿、肺癰)耗傷肺氣,肺體虛損,氣機不暢,久而形成虛滿。
- 寒氣逆上:如《醫醇賸義》所言,寒邪客肺,肺氣壅塞,陽氣不布,故見虛滿喘咳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胸膈脹滿、呼吸困難、咳嗽氣逆,甚則「目如脫狀」(形容喘甚目睛外突)。
- 兼症:或見煩躁、痰多黏稠、脈浮大(外邪盛)或沉細(正氣虛)。
- 病勢:急性發作多屬實證(如外寒內飲);久病反覆則多虛中夾實(如肺脾氣虛兼痰瘀)。
經典論述與治法
- 《金匱要略》
- 外邪內飲化熱:症見咳喘、煩躁、脈浮,方用「越婢加半夏湯」(宣肺泄熱、化飲降逆)。
- 寒飲鬱熱:咳喘伴心下有水氣,以「小青龍加石膏湯」溫化寒飲兼清鬱熱。
- 《醫醇賸義》
- 強調寒氣上逆致肺脹,主張「溫肺降氣」,創「溫肺桂枝湯」(桂枝、當歸、茯苓等)以散寒宣痹。
辨證分型與治療方向
- 風寒壅肺:喘咳痰白,惡寒無汗,宜辛溫解表(如麻黃湯加減)。
- 痰熱鬱肺:咳喘痰黃稠,胸悶煩熱,宜清肺化痰(如桑白皮湯)。
- 肺脾氣虛:喘促氣短,乏力自汗,宜補益脾肺(如玉屏風散合六君子湯)。
- 痰瘀阻肺:久病面色晦暗,舌紫暗,需化痰祛瘀(如葶藶大棗瀉肺湯合血府逐瘀湯)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與「喘證」異同:肺脹必兼喘,但喘未必肺脹;肺脹屬本虛標實,病程長,常伴胸廓膨滿。
- 與「肺癰」區別:肺癰為肺葉生瘡,見膿血腥臭;肺脹無化膿,以氣機壅滯為主。
肺脹為中醫重要病證,其治療需分虛實、辨寒熱,兼顧標本,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豐富的臨床經驗,進一步完善其理論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