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燥作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燥作瀉
證名,指因肺中燥熱之邪下傳大腸,導致泄瀉的一種病證。此證多見於秋季,因「秋傷於燥」,燥邪犯肺,化熱傷津,肺失清肅,其熱無從宣泄,遂下移大腸,使大腸傳導失常而發為泄瀉。
病因病機
肺與大腸相表裡,經脈相互絡屬。肺主宣發肅降,若燥熱之邪侵襲肺臟,肺氣失於清肅,燥熱內蘊,無從外解,則循經下傳於大腸。大腸受燥熱所灼,津液耗傷,腸道失潤,傳導失司,因而出現泄瀉。臨床常見於素體陰虛或秋季燥邪當令之時。
臨床表現
- 泄瀉:大便溏薄或黏滯,排便不爽,或伴肛門灼熱感。
- 肺燥症狀:乾咳少痰,咽喉乾燥,或痰中帶血,口乾欲飲。
- 全身症狀:身熱微惡風,舌紅少津,苔薄黃而乾,脈細數。
治法
治宜清肺潤燥,使肺氣清肅,燥熱得解,則大腸傳導功能自復。
方藥
- 清金潤燥湯:此方專為肺燥作瀉而設,以清肺熱、潤燥通腸為主。
- 若燥熱傷陰較甚,可酌加沙參、麥冬、玄參等養陰潤燥之品;若兼腸熱較重,可加黃芩、梔子以清泄腸熱。
鑒別診斷
肺燥作瀉需與其他類型泄瀉相區別:
- 脾虛泄瀉:多見大便溏薄、神疲乏力,無肺燥見證。
- 濕熱泄瀉:瀉下急迫,糞色黃褐臭穢,肛門灼熱,但無乾咳、咽燥等肺燥症狀。
此證關鍵在於肺燥與大腸傳導失職並見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清肺潤燥以治本,調理腸腑以治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