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燥作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肺燥作瀉是一種中醫名詞,指的是由於肺中燥火傳至大腸而引起的泄瀉症狀。這種情況往往在秋季容易發生,因為秋季的乾燥天氣容易傷及肺部,導致內熱、咳嗽等症狀,而肺中的火氣無法排出,便會傳至大腸,造成泄瀉的情況。

肺燥作瀉的症狀主要包括大便乾燥、便祕,或者大便形狀不正常、粘稠,有時甚至帶有血絲。同時,這種情況還伴隨著咳嗽、胸悶、氣喘等症狀。

治療肺燥作瀉的方法主要是清肺潤燥。常用的方劑包括清金潤燥湯、二陳湯和三仁湯等。

清金潤燥湯是由石膏、知母、桑白皮、天花粉、麥冬、杏仁和甘草等成分組成的,有清肺潤燥、止咳化痰的功效。

二陳湯由半夏、茯苓、陳皮和甘草組成,具有健脾和胃、化痰止咳的效果。

三仁湯則由杏仁、白果和薏苡仁組成,有清熱化痰、利水消腫的功效。

除了藥物治療之外,預防肺燥作瀉的方法主要是注意飲食調節。建議多食用新鮮蔬果,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,保持大便順暢。

此外,在秋季天氣乾燥的時候,要注意多喝水,保持室內空氣濕潤,並避免過度勞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