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臟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臟中風

肺臟中風,又稱「肺中風」,為中醫病名,指風邪侵襲肺臟所引發的一系列證候。此病多因衛氣虛弱,腠理不固,風邪乘虛而入,與肺氣相搏,導致肺臟功能失調,氣機紊亂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肺主氣,司呼吸,外合皮毛,開竅於鼻。若人體衛外之氣不足,風邪易從皮毛或口鼻入侵,內犯於肺。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,易襲陽位,肺為華蓋,居於上焦,故風邪易先犯肺。風邪客肺,肺氣失宣,津液輸布失常,痰濕內生,進一步阻滯氣機,形成胸悶、氣短等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肺臟中風的主要證候包括:

  1. 胸滿短氣:風邪壅滯肺絡,肺氣不得宣降,故見胸中滿悶,呼吸短促。
  2. 冒悶汗出:風邪擾動營衛,衛外不固,故頭部昏冒,並見自汗。
  3. 噓吸顫掉:肺氣受損,呼吸不穩,氣息顫動,甚則肢體顫抖。
  4. 語聲嘶塞:肺主聲,風邪閉阻肺竅,聲音不揚,甚則嘶啞或言語不利。
  5. 身體沈重,四肢痿弱:肺主一身之氣,氣機不暢,水濕停滯,故覺身體困重;肺氣虛弱,不能輸布精微至四肢,故見痿弱無力。
  6. 脈浮數:風邪在表,正邪相爭,故脈象浮而數。

辨證要點

肺臟中風的辨證,需結合外感病史與肺系症狀,重點觀察胸悶、氣短、汗出、聲音異常等表現,並參照脈象浮數等特徵。此證與「風寒束肺」不同,後者多見惡寒、無汗、咳痰清稀等寒象,而肺臟中風則以風邪內擾為主,兼見氣機壅滯之候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《太平聖惠方·治肺臟中風諸方》明確指出此病由「衛氣虛少,風邪相搏」所致,並詳述其證候特點。此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亦提及「肺中風」的病因與風邪侵襲、肺氣失調相關,可與本證互參。

肺臟中風的治療,當以疏風宣肺、調暢氣機為主,後世醫家常根據具體證候配伍化痰、益氣等法,以恢復肺臟的正常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