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鬱
病證名,屬五臟鬱證之一,指肺氣鬱滯不宣,導致氣機失調、津液輸布障礙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多因情志不遂、外邪侵襲,或臟腑功能失調,影響肺之宣發肅降所致。
臨床表現
肺鬱的主要證候包括:
- 皮毛乾燥:肺主皮毛,鬱則津液不布,肌膚失潤,故見皮膚乾燥、毛髮枯槁。
- 欲嗽無痰:肺氣鬱閉,宣降失常,雖有咳嗽之勢,卻因津液凝滯而痰少難出。
- 胸悶氣短:肺氣壅滯,呼吸不暢,甚則胸脅脹滿。
- 情緒抑鬱:中醫認為肺與情志相關,肺鬱者可伴見憂愁善感、煩躁不安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因素:憂悲過度,傷肺致鬱,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愁憂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」
- 外邪內擾:風寒或燥邪犯肺,肺氣失宣,久則鬱而化熱或耗傷肺陰。
- 他臟影響:肝氣鬱結,木火刑金;或脾虛生濕,痰濕阻肺,皆可誘發肺鬱。
治療方向
治宜宣肺解鬱、調暢氣機,傳統用藥如:
- 桔梗:開提肺氣,利咽祛痰。
- 麻黃:發汗解表,宣肺平喘。
- 豆豉:輕清透邪,解鬱除煩。
若兼見化熱,可加黃芩、桑白皮清瀉肺熱;陰虛者配麥冬、沙參潤肺養陰。
相關理論
肺鬱與「五臟鬱證」密切相關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後世醫家如《赤水玄珠》進一步闡述其證治。此證需與「肺燥」「肺氣虛」等鑑別,後者多屬津虧或氣弱,而肺鬱以氣機鬱滯為本。
附:古籍參考
《赤水玄珠·卷十一》:「肺鬱者,皮毛燥而不潤,欲嗽而無痰。」強調解鬱以恢復肺之宣肅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