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熛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熛疽,又名訓疽,是指發於指端和手心、足心及心窩部的瘭疽。瘭疽是一種急性化膿性疾病,多由外傷感染引起,以手足末端多見。熛疽的臨床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,有膿液形成,破潰後流出膿血,伴有全身發熱、頭痛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
熛疽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。可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等中藥內服,外用金黃膏、紫雲膏等外敷。熛疽的預防主要是避免外傷,如有外傷要及時處理,避免感染。

熛疽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,如敗血症、骨髓炎等。因此,一旦發現熛疽,要儘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
以下是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五中關於熛疽的記載:

熛疽者,發於指端,手心、足心及心窩部,其狀如瘭疽,但痛甚,腫大如拳,色赤如丹,熱如火,痛不可忍,身熱煩躁,口渴欲飲,飲之即吐,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,舌苔黃燥,脈洪數。治宜清熱解毒,消腫排膿。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
組成:黃連三錢,黃芩三錢,黃柏三錢,赤芍三錢,丹皮三錢,生甘草三錢,大黃三錢。

用法:水煎服,每日一劑,分兩次服。

熛疽的預防主要是避免外傷,如有外傷要及時處理,避免感染。如果不小心被外傷,可以用雙氧水或碘伏消毒傷口,並塗抹抗生素軟膏,以免感染。

熛疽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,如敗血症、骨髓炎等。因此,一旦發現熛疽,要儘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