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與大腸俱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與大腸俱虛
肺與大腸俱虛為中醫證候名,屬臟腑兼病範疇。肺與大腸相表裡,二者經脈相互絡屬,生理功能密切相關。肺主氣司呼吸,主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;大腸主傳導糟粕,排泄穢濁。肺氣充沛,則大腸傳導有序;若肺氣虛弱,肅降無權,可影響大腸功能,導致傳導失司,形成表裡俱虛之證。
此證多因久病耗傷、勞倦過度,或稟賦不足所致。肺氣虛則衛外不固,呼吸功能減弱;大腸氣虛則傳導無力,排便異常。臨床表現除肺氣虛常見之氣短懶言、聲低息微、易感外邪外,尚可見大腸功能低下之症,如便秘或溏瀉(雖有便意而努責乏力)、肛門墜脹,甚或脫肛。
《千金要方·卷十七》記載:「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虛者,手太陰和陽明經俱虛也。」指出此證脈象可見寸口脈(尤以右寸為主)沉弱無力,反映肺與大腸氣虛。古籍亦描述其伴隨症狀,如耳鳴嘈嘈(虛火上擾或清陽不升)、時妄見光明(氣血不充,神失所養)、情志不舒或莫名恐懼(肺藏魄,虛則魄不安),皆與肺氣虛、宗氣不足相關。
從經絡角度論,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互為表裡,肺虛可致大腸經氣不充,反之亦然。治療上需肺腸同治,以益氣培元為主,兼顧升降氣機。經典方劑如補中益氣湯(補肺脾之氣,升提下陷)、黃芪建中湯(溫中補虛,益氣固表)等,皆可隨證加減。若兼陽虛,可佐溫陽之品;若陰血不足,則配合養陰潤腸之法。
此證亦與「肺脾兩虛」或「脾腎陽虛」有交叉之處,蓋因脾為生氣之源,腎為納氣之根,臨床需細辨病機層次,區分主次標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