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瘀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瘀證

肺瘀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氣滯、血瘀、痰阻等因素,導致肺臟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所引發的一系列證候。此證多與外邪侵襲、情志失調、久病耗傷,或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臨床表現以胸悶、咳喘、痰中帶血、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澀等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犯肺:風寒、風熱或燥邪侵襲肺臟,阻遏肺氣,久則氣滯血瘀。
  2. 情志內傷:憂思鬱怒,氣機不暢,肝鬱化火,上灼肺絡,血行瘀阻。
  3. 痰濁阻肺:痰濕內蘊,阻滯氣機,影響血行,日久成瘀。
  4. 久病耗傷:肺癆、咳喘等慢性病遷延不癒,耗氣傷陰,氣虛無力推動血行,陰虛則血稠而瘀滯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胸脅脹悶或刺痛,咳嗽氣促,痰少黏稠或帶血絲,血色暗紅。
  • 兼症:口唇青紫,面色黧黑,肌膚甲錯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或沉澀。
  • 病位特徵:瘀血阻於肺絡,可影響肺之宣發肅降,甚則累及心肺,導致氣血運行進一步受阻。

證候分析

肺主氣,司呼吸,朝百脈。若肺氣壅滯或脈絡瘀阻,則氣血失和,宣降失常,故見咳喘、胸痛;瘀血內停,血不循經,則痰中帶血;面色、舌脈之象皆為瘀血內停之徵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醫林改錯》提及:「血受熱則煎熬成塊」,強調熱邪可致血瘀。
  • 《血證論》指出:「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,則周身作痛」,說明瘀血阻滯可引發多種症狀。

肺瘀證與其他肺系病證(如肺氣虛、肺陰虛)可相互兼夾,亦可發展為更嚴重的病變(如肺癰、肺積)。其治療需以活血化瘀、宣肺通絡為主,並根據兼夾證候配伍行氣、化痰、清熱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