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癰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癰嗽

肺癰嗽為中醫證名,指因肺癰病而引發之咳嗽證候。此證多因風熱邪毒壅滯於肺,或痰熱內蘊,日久化火,腐蝕肺葉,釀成癰膿所致。其特徵為咳吐腥臭膿痰,痰質黏稠或夾血絲,嗽時胸中隱痛,並伴有口中乾燥、辟辟作燥之感。《萬病回春·卷四》記載:「肺癰嗽者,口中辟辟燥,嗽即胸中隱隱痛,嗽傷肺葉而成也。」明確指出此證與肺葉受損、癰膿形成之病理關係。

病因病機
肺癰嗽之成,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素有痰熱內伏,邪熱壅肺,灼傷血絡,使氣血凝滯,熱壅血瘀,蘊毒成癰。肺失清肅,氣機不暢,故見咳嗽;熱毒腐肉敗血,化為膿痰,故痰液腥穢;肺絡受損,則胸痛咯血;熱盛傷津,則口乾咽燥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咳嗽:初期多為風熱表證,咳嗽痰黏;癰成則咳吐大量腥臭膿痰,甚則如米粥。
  2. 胸痛:嗽時胸中隱隱作痛,或痛引肩背,乃肺絡受損之象。
  3. 痰液特徵:痰色黃綠或灰褐,質稠帶腥,靜置後可分層,上為泡沫,中為濁液,下為膿塊。
  4. 全身症狀:或見發熱、煩渴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熱毒熾盛之候。

治法與方藥
肺癰嗽之治療,當分階段施治:

  1. 初期(表證未解):宜清肺散邪,用銀翹散合瀉白散加減。
  2. 成癰期(熱毒壅盛):當清熱解毒、化瘀排膿,方如《千金》葦莖湯(葦莖、薏苡仁、桃仁、冬瓜仁)加魚腥草、金蕎麥。
  3. 潰膿期(咳吐腥痰):需排膿解毒,可選桔梗湯合《醫醇賸義》石花湯(石韋、天花粉等)以祛腐生新。
  4. 恢復期(正虛邪戀):宜益氣養陰、斂瘡生肌,以合歡皮、白芨、白蘞煎服,助瘡口癒合。

古籍論述
《校註醫醇剩義·咳嗽》云:「肺氣壅塞,致成肺癰,咳吐膿痰,氣甚腥穢者,石花湯主之。」強調熱毒瘀結為病機核心,治當清解與排膿並重。此外,《金匱要略》亦載桔梗湯、葦莖湯等方,為後世治療肺癰之重要參考。

肺癰嗽屬肺癰病之重要證候,其辨證關鍵在於痰液性狀與胸痛特點,治療需緊扣熱毒瘀壅之病機,分期論治,以清熱解毒、化瘀排膿為大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