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癰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癰喘

證名,為肺癰病程中伴隨的氣喘症狀,首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咳嗽哮喘源流》。此證因熱毒熾盛,與痰瘀互結,壅滯於肺,致肺氣宣降失常,發為喘逆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瘀痰」膠結,損傷肺絡,化腐成膿,故臨床特徵除氣喘外,尚見胸悶隱痛、咳吐腥臭膿痰、口燥咽乾,並伴高熱、脈數等實熱之象。

病因病機
肺癰喘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飲食痰火,熱毒蘊肺,灼傷血絡,血敗肉腐成癰。痰瘀熱毒壅塞肺絡,阻礙氣機,肺失清肅,上逆為喘。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:「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……熱之所過,血為之凝滯,蓄結癰膿。」

辨證要點

  1. 主症:喘促氣急,咳唾腥臭膿痰,痰色黃綠或如米粥,甚則帶血。
  2. 兼症:胸痛悶脹,口乾咽燥,面赤身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洪大。
  3. 病勢演變:初期多見風熱襲表,繼則痰瘀熱毒壅盛,後期若正虛邪戀,可轉為慢性,見氣陰兩傷之證。

治法方藥
治當清肺解毒、化痰排膿、宣肺平喘,分階段論治:

  1. 成癰期:熱毒壅盛,宜瀉肺通瘀,方用《千金》葦莖湯(葦莖、薏苡仁、桃仁、瓜瓣)加黃芩、魚腥草、金蕎麥以增強清熱排膿之力。
  2. 潰膿期:膿痰壅滯,喘甚者,合用桔梗湯(桔梗、甘草)加防風、橘紅、金銀花、麥冬,以解毒排膿、益氣生津;若痰血互結,可佐丹皮、赤芍涼血散瘀。
  3. 恢復期:餘毒未清而氣陰耗傷,選用沙參麥冬湯加減,養陰清肺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肺癰喘滿,唾膿腥臭,宜葦莖湯主之。」《張氏醫通》亦指出:「肺癰初起,喘不得臥,宜急瀉其肺。」均說明清熱解毒、逐瘀排膿為治療核心。

現代對應疾患
本證與西醫「肺膿瘍」、「化膿性肺炎」等疾病相關,臨床可見肺部積膿、壞死病灶,與中醫「肺癰」病理相符。

附註
肺癰喘屬急重證候,需與一般哮喘、肺脹等鑑別,其獨特在於「癰膿」病理產物,治療須注重排膿與解毒並行,避免留邪致遷延難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