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癰
肺癰為中醫病名,指肺部因熱毒壅滯,氣血瘀阻,化腐成膿所致之癰瘍。其病機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飲食情志,致使肺臟蘊熱,痰熱互結,灼傷肺絡,血敗肉腐而化為膿濁。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發熱惡寒、咳嗽胸痛、呼吸急促,痰液黏稠而帶腥臭;病情進展則咳吐膿血,狀如米粥,甚則氣逆喘促,難以平臥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咳而胸滿,振寒,脈數,咽乾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米粥者,為肺癰。」此描述與現代醫學之肺膿瘍、肺壞疽等病症相似。
病因病機
肺癰之成,多因五臟積熱,或胃中宿熱上熏於肺,致使肺受火熱燔灼,氣血凝滯,痰濁壅塞,久而腐化成膿。《醫門法律》指出:「肺癰由五臟蘊祟之火,與胃中停蓄之熱,上乘乎肺,肺受火熱熏灼,即血為之凝,血凝即痰為之裹,遂成小癰。」此外,外感風熱、痰飲內停,或酒食辛辣過度,亦可助熱生痰,誘發本病。
辨證論治
-
初期(表證未解,熱毒初蘊)
- 證見:惡寒發熱、咳嗽胸痛、痰黏微腥。
- 治法:清肺解表,化痰泄熱。
- 方藥:銀翹散加減,或《千金》葦莖湯(葦莖、薏苡仁、桃仁、瓜瓣)清熱排膿。
-
成癰期(熱毒壅盛,血肉腐敗)
- 證見:高熱不退、咳吐腥臭膿痰、胸痛劇烈。
- 治法:瀉肺解毒,化瘀排膿。
- 方藥: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逐痰,或加魚腥草、野蕎麥根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-
潰膿期(膿瘍破潰,咳吐膿血)
- 證見:咳吐大量膿血痰,狀如米粥,胸悶氣促。
- 治法:排膿解毒,益氣托腐。
- 方藥:《金匱》桔梗湯(桔梗、甘草)合排膿散,或《濟生》桔梗湯加減。
-
恢復期(氣陰兩傷,餘邪未清)
- 證見:膿痰漸少,低熱不退,形體消瘦。
- 治法:益氣養陰,清化餘毒。
- 方藥:桔梗杏仁煎(桔梗、杏仁、甘草、阿膠等)或沙參麥冬湯加減。
相關古籍論述
《金匱要略》強調肺癰與肺痿之鑑別,並提出「久久吐膿如米粥」為典型症狀;《醫門法律》則詳述熱毒壅肺之病機,後世醫家更發展出清熱、排膿、養陰等治法,豐富肺癰之治療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