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飲

肺飲為中醫痰飲病證之一,指飲邪停聚於肺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臨床以喘促、短氣為主要表現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治》,原文載:「肺飲不弦,但苦喘,短氣。」意指肺飲之脈象未必弦緊,然患者多因肺氣受阻而見呼吸急促、氣息不續之症。

病因病機
肺飲多因外感寒濕,或內傷飲食,致水液代謝失調,津液停聚成飲,上犯於肺。肺為「嬌臟」,主宣發肅降,若飲邪滯留,阻遏氣機,則肺失清肅,氣逆而喘。此證與「支飲」相關,皆屬痰飲範疇,然支飲多責之飲停胸膈,肺飲則專指飲邪犯肺,病位有別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喘促氣短,呼吸不利,動則加劇。
  2. 兼症:或見咳嗽、胸悶,痰液清稀量少,甚則不得平臥。
  3. 脈象:脈多不弦,或呈滑象,反映飲邪內停而非純實之證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痰飲:廣義泛指水液停聚之病,肺飲屬其局部表現。
  • 支飲:雖同屬四飲之一,但以「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」為特徵,病位偏於胸膈,與肺飲之肺氣壅滯略有差異。

治法方藥
中醫治療肺飲以「溫肺化飲」為大法,常用方如:

  • 苓甘五味薑辛湯(《金匱要略》):溫肺散寒、化飲平喘,適用於寒飲犯肺之喘咳。
  • 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:解表散寒、溫肺化飲,兼外寒內飲者尤宜。

理論延伸
肺飲之形成,與三焦氣化失司相關。肺主通調水道,若上焦陽虛,水液不得布散,則聚而為飲。故治肺飲需顧護肺陽,佐以健脾溫腎,以絕飲邪之源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強調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,即此義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