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陰詳解
肺陰為中醫藏象學說中肺臟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,屬人體陰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其生成與運化,與水穀精微及腎陰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言: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」揭示肺陰之源於脾胃運化之水穀精氣,經脾氣升清輸布至肺,復與腎水上承之陰液相合,共成肺陰。
生理功能
肺陰與肺氣互為陰陽,協調運作。肺陰主濡潤,肺氣主宣降。肺陰充足則:
- 濡養孔竅:滋潤咽喉、鼻道,維持發聲清亮、呼吸通暢。
- 潤澤皮毛:使皮膚柔潤、毛髮光澤,體現「肺主皮毛」之能。
- 制約陽熱:調節肺中陽氣,防止虛火亢盛,維持呼吸平穩。
病理表現
若肺陰虧虛,常見以下病機:
- 津虧失潤:
- 咽喉乾痛、聲音嘶啞,甚則久咳無痰,屬「金破不鳴」。
- 鼻乾燥裂,或見鼻衄(鼻出血)。
- 形體失養:
- 肌膚乾燥皸裂、毛髮枯槁,形體消瘦。
- 虛火內擾:
- 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,症見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、乾咳痰少帶血絲(如肺癆證候)。
與他臟關係
- 腎陰為根:腎陰為五陰之本,肺陰依賴腎陰上濟。久病肺陰虛常累及腎陰,形成「肺腎陰虛」。
- 脾胃為源:脾土生肺金,若脾胃虛弱,水穀精微化生不足,則肺陰失充。
證型辨析
肺陰虛證需與「燥邪犯肺」鑒別:
- 肺陰虛:內傷久病,虛熱徵象明顯(如盜汗、脈細數)。
- 燥邪犯肺:外感新病,兼表證(如惡風、舌苔薄乾),無陰虛內熱之候。
肺陰之調攝,重在滋養,中醫臨床常以甘涼濡潤之品,如沙參、麥冬、玉竹等,然具體治法需依病機配伍,此不贅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