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虛自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虛自汗

定義與病機
肺虛自汗為中醫證名,指因肺氣虛弱,衛外不固,腠理疏鬆而致汗液外泄的病理表現。肺主氣、司呼吸,外合皮毛,主一身之表。肺氣充足則衛陽固密,腠理緻密,汗液排泄有度;若肺氣虧虛,衛陽不固,腠理疏鬆,則津液外泄而見自汗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自汗:白天不因勞作、炎熱或服藥而自然汗出,動則尤甚。
  2. 肺氣虛證:咳嗽無力、氣短喘促、聲低懶言。
  3. 全身症狀:神疲乏力、面色㿠白、易感風寒。
  4. 舌脈特徵:舌淡苔薄白,脈細弱或浮而無力。

病因病機分析

  • 久病耗傷:慢性咳嗽、哮喘等肺系疾病,日久耗損肺氣。
  • 勞倦過度:體力或腦力過勞,損傷宗氣,累及肺衛。
  • 先天不足:素體氣虛,肺脾功能失調,化生不足。
  • 表虛受邪:反覆外感,邪氣傷肺,衛陽漸衰。

治療原則
益氣固表、斂汗補肺為主,佐以調和營衛。

常用方劑

  1. 玉屏風散(《丹溪心法》)
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白朮、防風。
    • 功效:益氣固表止汗,適用於表虛自汗、易感風邪者。
    • 方解:黃耆補肺脾之氣,白朮健脾助運,防風走表祛風而不傷正。
  2. 生脈散(《醫學啟源》)

    • 組成:人參(或黨參)、麥冬、五味子。
    • 功效:益氣生津、斂陰止汗,適用於氣陰兩虛之汗多氣短。
    • 方解:人參補元氣,麥冬養陰清熱,五味子收斂固澀。
  3. 黃芪六一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甘溫益氣,專治肺衛氣虛之自汗。

加減用藥

  • 若兼陰虛潮熱,加地骨皮、浮小麥。
  • 汗出甚者,加煅牡蠣、麻黃根。
  • 脾虛納差,加茯苓、山藥以培土生金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陽虛自汗:多伴畏寒肢冷,屬脾腎陽虛,需用附子、肉桂溫陽固表。
  • 陰虛盜汗:睡中汗出,醒則汗止,兼見顴紅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降火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醫略六書·雜病證治》指出:「肺主氣而屬衛,肺虛則衛陽不固,腠理開泄,故自汗出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自汗屬氣虛者多,當以補氣為先。」

肺虛自汗的調治需注重補益肺氣與固護肌表,並根據兼證靈活化裁,以恢復肺衛的正常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