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虛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虛證
肺虛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肺氣或肺陰不足所導致的機能失調,臨床表現多與呼吸、津液輸布及衛外功能相關。根據虛損性質不同,可分為肺氣虛與肺陰虛兩類,二者病機與症狀各異,然皆屬肺系虛弱之候。
病因病機
- 肺氣虛:多因久病耗氣、勞累過度,或脾虛土不生金,致肺氣虧損,宣降無力。
- 肺陰虛:常由燥熱傷肺、久咳耗陰,或腎陰不足(肺腎陰虛)所致,津液失潤,虛熱內生。
臨床表現
肺氣虛證
- 主症:氣短喘促(動則尤甚)、咳聲低弱、痰液清稀、自汗畏風。
- 兼症:面色㿠白、語聲無力、易感外邪,或見胸悶、倦怠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- 古籍論述:
- 《脈經》提及「肺虛……病苦少氣不足以息,嗌幹不朝津液」,強調氣虛津乏之象。
- 《聖濟總錄》描述肺虛生寒,可見「聲嘶顫掉、皮毛焦枯」,屬陽氣不布之候。
肺陰虛證
- 主症:乾咳無痰或痰少質黏、咳血絲痰、咽乾聲啞、午後潮熱。
- 兼症:顴紅盜汗、形體消瘦、五心煩熱,甚則咽喉燥痛難忍。
- 舌脈: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- 古籍論述:
- 《本草經疏》歸納「肺虛七證」,如「齁喘屬肺虛有熱」「咽喉燥痛屬水涸火炎」,均與陰虛火旺相關。
證候鑑別
- 肺氣虛與肺陰虛皆可見咳嗽氣喘,然前者多痰稀聲低,後者多乾咳痰黏;氣虛者畏寒,陰虛者煩熱。
- 肺痿(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熱在上焦」)屬肺虛日久,可兼氣陰兩傷,症見咳吐濁唾涎沫。
相關名詞延伸
- 肺虛寒:肺氣虛兼寒象,症見咳喘遇寒加重、鼻流清涕,脈沉遲。
- 息賁:古病名,屬肺積,與肺虛痰熱壅結相關,見胸脅脹滿、呼吸迫促。
肺虛證之辨治需分虛實寒熱,氣虛者宜補益肺氣(如補肺湯),陰虛者宜滋養肺陰(如百合固金湯),若兼他臟失調,則需整體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