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虛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虛損
肺虛損,又稱「怯肺」,首見於宋代錢乙所著之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證屬中醫「虛損」範疇,主要指肺氣或肺陰虧虛,導致肺臟功能失調之病理狀態。
病因病機
肺虛損多因久病耗傷、勞倦過度,或外邪久戀,損及肺臟所致。其病機可分為兩類:
- 肺氣虛:多因脾虛土不生金,或久咳傷氣,致肺氣不足,宣發肅降無力,常見氣短、聲低、自汗等症。
- 肺陰虛:常由燥熱傷陰,或腎陰虧虛不能上濡肺絡,致肺失濡潤,見乾咳、痰少黏稠、口咽乾燥等症。
臨床表現
- 肺氣虛:氣息短促、語聲低微、易感風寒、面色㿠白、舌淡苔白、脈弱。
- 肺陰虛:乾咳無痰或痰中帶血、顴紅潮熱、咽乾音啞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肺虛損需辨證施治:
- 肺氣虛:宜補益肺氣,方用補肺湯(《永類鈐方》),或玉屏風散益氣固表。
- 肺陰虛:宜滋陰潤肺,方選百合固金湯(《慎齋遺書》),或沙參麥冬湯養陰清熱。
相關概念辨析
肺虛損與「肺痿」有別,後者多指肺葉枯萎之重證;而「肺癆」雖見陰虛,但屬癆蟲感染,需結合蟲毒論治。怯肺一詞,尤強調小兒肺氣未充,易因虛致損之特點。
此證之調理,需注重培土生金(健脾益肺)或金水相生(補腎滋肺),以固根本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、朱丹溪等,皆對肺虛損之治法有深入闡發,可見於《脾胃論》《丹溪心法》等典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