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虛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虛嗽

肺虛嗽為中醫病名,指因肺氣或肺陰虧虛所致之咳嗽,屬內傷咳嗽範疇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肺臟氣陰不足,宣降失司,肅降無權,故而咳逆無力,痰涎清稀。此證多見於久病體弱、勞損過度,或外感咳嗽遷延不癒,耗傷肺氣肺陰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氣虛損:多因久咳傷氣,或脾虛土不生金,肺失充養,致宗氣不足,宣發無力。
  2. 肺陰虧耗:常見於熱病後期,或燥邪犯肺,陰液虧虛,肺失濡潤,虛火內灼,氣逆而咳。
  3. 他臟累肺:如腎虛不納氣,母病及子;或心氣虛弱,血不養肺,皆可誘發肺虛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咳嗽聲低弱,痰少質稀,或夾有泡沫,咳時氣短難續,動則加劇。
  • 兼症:面色㿠白,神疲懶言,自汗畏風,或午後顴紅,口乾咽燥(陰虛者明顯)。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(氣虛)或舌紅少苔(陰虛);脈虛細無力,或細數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肺氣虛嗽

    • 特徵:咳而氣短,痰白清稀,畏風自汗,易感外邪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肺氣,溫肺止咳。
    • 方藥補肺湯(《永類鈐方》)加減,重用黃耆、人參補氣,佐以紫菀、桑白皮肅肺。
  2. 肺陰虛嗽

    • 特徵:乾咳少痰,或痰中帶血,咽乾音啞,午後潮熱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潤肺,清降虛火。
    • 方藥沙參麥冬湯(《溫病條辨》)合百合固金湯,酌加阿膠、五味子斂肺生津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赤水玄珠》指出肺虛嗽「無風畏風,無寒怯寒」,強調其本虛標輕之特點。
  • 《不居集》進一步闡述,此證「六脈虛微而澀溺,按之無神」,需以大補元氣為先,不可過用清熱化痰之品,免更傷正氣。
  • 《萬病回春》提出陰虛咳嗽宜滋養,推薦天門冬、款冬花等潤肺之品,體現「虛則補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
相關概念

肺虛嗽與「勞嗽」(肺癆咳嗽)、「痰飲咳嗽」有別:勞嗽多伴咯血骨蒸,屬虛勞範疇;痰飲咳嗽則痰多稠黏,實證為主。臨床須詳辨病機,避免誤治。

(按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請遵專業醫師指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