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虛身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虛身腫
證名:指因肺氣虛弱,宣發肅降功能失調,導致水液代謝障礙而引發的身腫之證。此證首見於《癥因脈治》,屬中醫「水腫」範疇,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正水」相關,特徵為脈沉而伴隨氣喘。
病因病機:
肺主氣,司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。若肺氣虛損,宣發無力,則水液不得布散;肅降失常,則水道不通,水濕停聚肌膚而成腫。此外,肺虛久咳或瀉利過度,耗傷肺氣,亦可導致氣化失司,水濕內停。
臨床表現:
- 主症:全身浮腫,時輕時重,面色蒼白或萎黃。
- 兼症:咳嗽氣短、喘息無力、大便溏薄、小便清長或排尿不暢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。
鑑別要點:
與「脾虛水腫」「腎虛水腫」相區別:
- 脾虛水腫:多伴食少腹脹、四肢倦怠,腫勢以下肢為甚。
- 腎虛水腫:常見腰膝痠軟、畏寒肢冷,腫勢多見於顏面或全身,按之凹陷難起。
肺虛身腫則以氣喘、面色慘白及水腫隨肺氣盛衰而變化為特徵。
治法方藥:
以補益肺氣、助氣化水為主,佐以宣肺利水。
- 主方:
- 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:益氣養陰,適用於肺氣陰兩虛者。
- 人參固本丸(人參、生地、熟地等):補肺益腎,固本培元。
- 都氣丸(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):滋腎納氣,適用於肺腎兩虛之喘咳腫滿。
- 四君子湯加杏仁、貝母:健脾益氣,宣肺化痰。
- 隨證加減:
- 若兼表虛自汗,加黃耆、防風。
- 水濕偏盛,配茯苓、澤瀉以淡滲利水。
古籍佐證:
《癥因脈治》明確指出:「肺虛腫症,瀉利喘咳,面色慘白……此肺氣不足,不能通調水道也。」強調肺氣虛衰與水腫的直接關聯。
現代中醫觀點:
肺虛身腫常見於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等肺系疾病後期,或過度勞累耗傷肺氣者。治療上除補肺外,需兼顧脾腎,因「肺為水之上源」,需與中下二焦協調,方能根治水腫。
此證屬本虛標實,臨床需辨明虛實比重,避免過用逐水之劑,以免更傷肺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