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虛熱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虛熱證

肺虛熱證為中醫證候之一,屬「勞熱」範疇,首見於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。此證多因久病耗傷肺陰,或勞倦過度、情志失調,導致肺陰不足,虛熱內生而成。其特徵為肺系功能失調,兼見陰虛內熱之象。

臨床表現
肺虛熱證之熱象,以「輕手捫之即得,略重按則熱感不顯」為特點,此因肺主皮毛,熱浮於表所致。症狀多於日晡時分(傍晚)加劇,與陰虛陽亢之生理節律相關。具體症狀包括:

  1. 呼吸系統:喘咳少痰,痰黏難咯,或帶血絲,喉嚨乾癢。
  2. 肺衛失調:灑淅惡風(如冷水灑膚之感),易感外邪,鼻燥善嚏。
  3. 情志與疼痛:悲憂善感(肺志在悲),缺盆(鎖骨上窩)、胸中及肩臂隱痛,此因肺經循行部位氣血失養。
  4. 二便與體表:小便頻數(肺為水之上源,虛熱下擾膀胱),皮膚乾燥麻木(肺主皮毛,陰虛血燥)。
  5. 舌脈特徵:舌紅少津,苔薄黃或剝苔;脈細數或浮而無力。

病機分析
肺為嬌臟,性喜潤惡燥。肺陰虧虛,則清肅失職,宣降失常,故見咳喘;陰虛生內熱,虛火灼津,故痰少質黏;肺熱上炎,則喉癢善嚏;肺絡受灼,可致咳血。此外,肺與大腸相表裏,肺陰不足亦可見大便乾結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 養陰清肺、益氣生津,佐以潤燥止咳。

  1. 門冬清肺飲:以麥冬、天冬滋肺陰,知母、地骨皮清虛熱,適用於陰虛燥咳明顯者。
  2. 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:益氣斂陰,適合氣陰兩傷之短氣自汗。
  3. 補肺阿膠散(阿膠、杏仁、馬兜鈴):養血潤肺,擅治陰虛咳血。
  4. 加減應用:若潮熱盜汗,可加銀柴胡、青蒿;皮膚麻木者,佐當歸、丹參養血通絡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肺實熱證:熱象劇烈,咳痰黃稠,脈洪數,治宜清瀉肺火(如瀉白散)。
  • 肺氣虛證:以氣短乏力為主,少見熱象,脈弱,宜補肺益氣(如補肺湯)。

肺虛熱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慢性支氣管炎、肺結核、更年期症候羣等,中醫辨證時需結合四診,細察虛實夾雜之機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