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虛寒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虛寒證
肺虛寒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肺氣不足兼感寒邪,或陽虛內寒所導致的一系列證候。此證多因久病體虛、寒邪侵襲,或素體陽虛,致使肺氣虧損,溫煦失職,寒從內生。其臨床表現以咳嗽、氣短、形寒怯冷為主,常見於慢性咳嗽、哮喘、肺氣腫等疾病。
病因病機
- 肺氣不足:久咳傷肺,或脾虛生化不足,肺失濡養,導致肺氣虛弱,宣發肅降功能失常。
- 寒邪內侵:外感寒邪未及時消散,內傳於肺,或素體陽虛,陰寒內盛,寒凝肺絡。
- 陽虛生寒:肺陽不足,溫煦無力,寒從內生,影響肺之氣化功能。
臨床表現
- 呼吸系統症狀:咳嗽氣短,痰多清稀,或咳吐白沫,甚則喘促。
- 寒象明顯:形寒肢冷,背部惡寒,口淡不渴,或口中如含冰雪之感。
- 全身症狀:神疲乏力,語聲低微,面色蒼白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弱。
- 其他兼症:鼻流清涕,或見下利、少氣不足以息。
古籍記載
- 《備急千金要方》:「肺虛寒,咳嗽上氣,下利少氣,形寒怯冷,鼻多清涕。」
- 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:「肺寒虛,逆滿上氣,咽中悶塞,寒從背起,口中如含冰雪,語無音聲,舌本乾燥,吐沫唾血,不能飲食。」
- 《聖濟總錄》:「肺虛寒,咳嗽,下利,少氣。」
治療原則
治宜溫補肺氣,散寒止咳,常用方劑如下:
- 補肺湯(《永類鈐方》):人參、黃耆、熟地、五味子、紫菀、桑白皮,適用於肺氣虛弱,久咳不癒。
- 人參茯苓丸(《聖濟總錄》):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,健脾益肺,溫化寒痰。
- 九味湯(《千金方》):細辛、乾薑、五味子、半夏、桂枝等,溫肺散寒,化痰止咳。
辨證要點
肺虛寒證需與肺氣虛證、風寒犯肺證相鑒別:
- 肺氣虛證:以氣短乏力為主,寒象不顯。
- 風寒犯肺證:多屬外感新病,惡寒發熱明顯,病程較短。
- 肺虛寒證:病程較長,虛寒並見,咳痰清稀,形寒肢冷。
此證多屬慢性病變,治療需溫補兼施,緩圖其效,不可過用辛散,以免更傷肺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