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熛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熛瘡,又稱熛漿瘡,是一種皮膚病。其特點是患處起泡,隨之皮破,熛漿流出成瘡,且疼痛,可能會擴散至全身。

熛瘡的病因是由風熱毒氣侵入皮膚所致,風熱毒氣可能外感或內在生成。外感風熱毒氣多見於夏秋季節,患者常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咽喉腫痛、咳嗽、流黃鼻涕等症狀。內在生成的風熱毒氣多發生於體質虛弱、免疫力低下的人羣,患者通常有痤瘡、濕疹、皮炎等皮膚病。

治療熛瘡的方法主要是疏風清熱和解毒。可以口服銀翹散、桑菊飲等清熱解毒的中藥,也可以外用三黃散、黃連解毒膏等藥物塗抹在患處。

預防熛瘡的重點在於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。在夏秋季節,要注意防暑降溫,避免過度勞累。飲食上要選擇清淡的食物,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。

以下是《諸病源候論》中關於熛瘡的描述:

熛漿瘡,指的是風熱毒氣侵入皮膚,皮膚受到侵害後,就像被火燒或熱湯灼傷,會出現起泡現象,接著皮膚會破裂,流出熛漿形成瘡,並伴有疼痛感,病情漸漸擴散,最嚴重的病例會在全身上出現潰瘍。

治療方法為疏風清熱解毒。

推薦使用的方劑包括銀翹散、桑菊飲等。

推薦使用的外用藥物包括三黃散、黃連解毒膏等。

預防熛漿瘡的方法: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。夏秋季節要注意防止中暑,避免過度勞累。飲食方面,要選擇清淡的食物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