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熛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熛瘡

病證名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,又稱熛漿瘡,為中醫外科常見皮膚病症之一。其特徵為患處初起如遭火灼或熱湯燙傷,迅速泛起水泡,繼而皮破流漿,形成潰瘍,疼痛劇烈,且易蔓延擴散,甚者全身潰爛,病程纏綿難癒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風熱毒邪外襲,客於肌膚腠理所致。風性善行數變,熱毒熾盛,兩相搏結,燔灼營血,腐蝕皮肉,故見皮膚紅腫起泡、破潰流漿;若毒邪內陷,可致氣血壅滯,瘡面潰爛加深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初期:皮膚突發紅赤腫脹,狀如火燒,伴隨灼熱刺痛,旋即出現透明或黃濁水泡。
  2. 中期:水泡破潰,滲出熛漿(黏稠或清稀膿液),瘡面濕爛,邊緣不齊,周圍皮膚可呈浸淫擴散之勢。
  3. 重症:毒邪熾盛者,瘡勢蔓延,潰瘍深達肌層,甚者體無完膚,伴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全身症狀。

治療原則

疏風清熱、解毒化濕為主,內外合治:

  • 內治:可選用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,或消風散(荊芥、防風、蟬蛻等)配合金銀花、連翹等清熱解毒藥。若熱毒壅盛,可佐以犀角地黃湯涼血解毒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初起未潰時,以赤小豆煎湯淋洗,清熱利濕。
    • 潰後滲液多者,用瑩肌散(綠豆、滑石、白芷等)煎水外洗,收濕斂瘡。
    • 瘡面腐爛,可外撒三黃散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研末),或青黛散清熱燥濕。

古籍補充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類似病症,強調「熱毒拂鬱,腠理不密」為發病關鍵;《醫宗金鑒》則載有「火赤瘡」一證,與熛瘡症狀相類,均以清熱涼血為要。

此病需與天疱瘡浸淫瘡等鑑別,天疱瘡多屬脾虛濕盛,而熛瘡以風熱毒邪為標,治法迥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