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虛腹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虛腹脹
肺虛腹脹為中醫證名,指因肺臟虛衰,氣機失於宣降,導致腹部脹滿不適的病證。此證首載於《癥因脈治》卷三,臨床可分為肺陽虛與肺陰虛兩類,其病因病機及表現各異,治法亦有所不同。
病因病機
肺主一身之氣,司呼吸,通調水道,為「相傅之官」。若肺氣虛弱,宣發肅降功能失職,則氣機壅滯,影響中焦脾胃升降,進而導致腹脹。此外,肺與大腸相表裏,肺氣不降亦可間接導致腸腑氣機不暢,加重腹脹症狀。
臨床表現
-
肺陽虛型腹脹
- 特徵:腹脹時輕時重,多於勞累或氣虛時加重,休息後稍緩。
- 兼症:面色蒼白或萎黃,氣息短弱,言語低微,畏寒肢冷,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。
- 舌脈: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弱或遲緩。
-
肺陰虛型腹脹
- 特徵:腹脹伴隨乾咳或痰少黏稠,午後或夜間症狀明顯。
- 兼症:形體消瘦,顴紅盜汗,五心煩熱,口燥咽乾,或見痰中帶血。
- 舌脈:舌紅少津、苔少或無苔,脈細數。
治療原則
肺虛腹脹以補肺調氣為大法,根據陰陽虛損之別,分而治之:
-
肺陽虛:溫補肺陽,益氣行滯。
常用方劑:- 補肺人參散(《聖惠方》):以人參、黃耆、肉桂為主,溫補肺脾之陽。
-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升舉陽氣,調和中焦,適用於肺脾氣虛兼腹脹者。
-
肺陰虛:滋養肺陰,潤降氣機。
常用方劑:- 人參固本丸(《景岳全書》):結合人參益氣與生地、麥冬滋陰,標本兼顧。
- 生脈散(《醫學啟源》):益氣生津,適用於氣陰兩虛之證。
- 人參平肺散(《醫學發明》):清潤肺金,降氣除脹,多用於陰虛兼痰熱者。
相關理論延伸
肺虛腹脹與《內經》「諸氣膹鬱,皆屬於肺」之論相呼應,強調肺氣宣降對全身氣機的調節作用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提出「肺主一身之氣,氣調則臟腑安和」,進一步闡明肺與脾胃氣機的密切關係。治療上除直接補肺外,亦可佐以理氣寬中之品,如陳皮、枳殼等,但需避免過度辛燥耗氣傷陰。
此證與單純脾胃氣滯或肝鬱腹脹有別,辨證時需詳察肺系症狀(如咳嗽、氣短)與全身虛損之象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