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邪

肺邪為中醫五臟病邪之一,指外邪侵襲肺臟或肺臟功能失調所引發的病理變化。《靈樞·五邪》云:「邪在肺,則病皮膚痛,寒熱,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。」此段經文明確指出肺邪致病的主要表現,涵蓋了肺系疾病的典型症狀。

肺邪的病因與病機

肺為嬌臟,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開竅於鼻,與外界直接相通,故易受外邪侵襲。肺邪的形成,多因六淫外感(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內傷七情、飲食勞倦所致。

  1. 外邪犯肺:風寒、風熱、燥邪等外邪從口鼻或皮毛侵入,首犯肺衛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出現咳嗽、氣喘、鼻塞等症。
  2. 內傷肺臟:久病體虛、情志失調或痰飲內停,均可影響肺的生理功能,形成內生之邪,如痰濕阻肺、肺氣虛弱等。

肺邪的臨床表現

肺邪的症狀多與肺的生理功能失調相關,常見如下:

  • 皮膚痛:肺主皮毛,邪氣鬱於肺,可反映於肌表,出現皮膚緊繃或疼痛。
  • 寒熱:外邪襲肺,正邪相爭,可見發熱惡寒或但熱不寒。
  • 上氣喘:肺失宣降,氣逆而上,表現為呼吸急促、喘息。
  • 汗出:肺主氣,衛外不固,則腠理疏鬆而汗出異常。
  • 咳動肩背:咳嗽劇烈時牽動肩背,因肺經循行過肩背,氣機不暢則經脈受累。

肺邪與他臟的關係

《難經·十難》提到:「心脈澀甚者,肺邪幹心也。」說明肺邪可影響他臟,尤其心與肺同居上焦,關係密切。肺氣壅滯或痰濁內停,可阻礙心脈運行,導致胸悶、心悸等症。此外,肺與大腸相表裏,肺氣不降亦可見便秘;肺虛及脾,則易生痰濕。

肺邪的辨證分型

中醫對肺邪的辨證主要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風寒束肺:咳嗽痰白、鼻塞流清涕、惡寒無汗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2. 風熱犯肺:咳嗽痰黃、咽喉腫痛、發熱微惡風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  3. 燥邪傷肺:乾咳少痰、口鼻乾燥、痰中帶血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4. 痰濕阻肺:咳嗽痰多、胸悶氣促、痰白黏膩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5. 肺氣虛弱:氣短懶言、咳聲低微、易感冒,舌淡苔白,脈弱。

肺邪的治療原則

治療肺邪需根據病因病機,以「宣肺祛邪、調和氣機」為大法。外感者宜解表宣肺,如麻黃湯、桑菊飲;內傷者或補益肺氣,或化痰止咳,如補肺湯、二陳湯。針灸常取肺經穴位,如太淵、列缺,以疏通經氣。

肺邪的病理變化複雜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