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消
定義與源流
肺消為中醫消渴病之一類,首見於《素問·氣厥論》,屬臟腑寒熱相移所致病證。其病機可分為兩類:一為陽虛肺寒,二為心火刑肺、肺燥津傷。臨床以多飲多溲為主要特徵,古醫籍多視為重症,如《素問》直言「死不治」,然後世醫家透過辨證論治,補充其治法與方藥。
病因病機
-
陽虛肺寒型
- 《素問》云:「心移寒於肺,肺消。」此因心陽不足,寒邪內傳於肺,致肺氣虛冷,津液不化。
- 肺主通調水道,陽虛則水液直趨下焦,故見「飲一溲二」(飲水一份,小便排出兩份),尿量遠超攝入,屬上焦陽衰之危候。
-
心火刑肺型
- 見於《辨證錄》,因情志化火或心經積熱,上灼肺金,耗傷津液,肺失濡潤。
- 心火亢盛反侮肺臟,致肺燥津枯,發為消渴,兼見氣喘痰嗽、咽喉腫痛等火熱上炎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陽虛肺寒型:多飲多尿、尿色清長、形寒肢冷、氣短乏力,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。
- 心火刑肺型:口渴引飲(日飲可達一鬥)、面紅虛浮、口舌生瘡、痰黏難咯,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或細數。
治法與方藥
-
陽虛肺寒
- 治則:溫陽散寒、補肺固津。
- 方藥:可選《金匱要略》甘草乾薑湯加減,或配合腎氣丸溫補下元。
-
心火刑肺
- 治則:清心降火、潤肺生津。
- 方藥:
- 清上止消丹(《辨證錄》):黃連、麥冬、玄參等清心潤肺。
- 二冬苓車湯:天冬、麥冬、茯苓、車前子,養陰利水兼清肺熱。
相關鑑別
- 上消:多屬肺熱津傷,以口渴多飲為主,但無「飲一溲二」之嚴重津脫,與肺消陽虛型有別。
- 消渴:廣義包含三消(上、中、下消),肺消為其特殊類型,病位偏重上焦與心肺關係。
古籍論述
- 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提及「五臟柔弱者,善病消癉」,肺消亦與臟腑虛損相關。
-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,肺消若見「溲多如膏」需分寒熱,寒者溫之,熱者清之。
現代探討
肺消之「飲一溲二」與現代醫學「尿崩症」或「糖尿病酮症」部分症狀相似,然中醫強調辨證分型,非單純對應西醫病名。臨床須結合四診,區分寒熱虛實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