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癇

肺癇為中醫病名,屬五臟癇之一,指因情志失調、痰濁內生,或外邪侵襲,導致肺氣逆亂,痰蒙清竅而發作的癇證。其特徵為發作時面白吐沫、腹脹、聲如牛吼或雞鳴等,多見於小兒,亦可見於成人。歷代醫家對肺癇的論述頗多,以下詳述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相關理論。

病因病機

肺癇的發病與肺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情志內傷
    《醫林繩墨》指出,肺癇多因「憂悲太重」,情志不遂導致氣機鬱滯,肺失宣降,津液不布,聚而為痰,痰濁上蒙清竅,引發癇證。
  2. 痰濁阻肺
    肺為貯痰之器,若痰濁內生,阻滯肺絡,氣機不暢,痰隨氣逆,上擾神明,則發為癇證。
  3. 外邪侵襲
    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失宣,痰濁內生,亦可誘發肺癇,此類證候多見於小兒。
  4. 臟氣虛弱
    肺氣不足,衛外不固,易受邪侵,或久病耗傷肺陰,虛風內動,亦可導致癇發。

臨床表現

肺癇的典型症狀記載於多部中醫典籍,綜合各家之說,其發作時表現如下:

  • 面色蒼白
    《醫學入門》稱「面白」,《景嶽全書》更描述為「面如枯骨」,此乃肺氣虛弱,氣血不榮於面所致。
  • 吐沫
    發作時口吐白沫,為痰濁上泛之象。
  • 腹脹
    肺與大腸相表裏,肺氣不降則大腸傳導失常,故見腹脹。
  • 特殊叫聲
    《醫學入門》稱「牛吼」,《景嶽全書》則描述為「其聲如雞」,此因痰阻氣道,發作時氣逆衝擊喉間而成異聲。
  • 目睛上瞪、驚跳反折
    痰濁上蒙清竅,肝風內動,故見目睛上視、肢體抽搐。
  • 惡寒拘急
    肺主皮毛,肺氣不利則衛陽不固,故見惡寒;筋脈失養則拘急。
  • 情志異常
    《醫林繩墨》提到「聲嘶啼泣,旋運顛倒」,發作前或發作時可能伴隨情緒不穩、驚恐啼哭等表現。

辨證論治

肺癇的治療以化痰開竅、調理肺氣為主,兼以疏肝解鬱或扶正固本,具體治法需結合證型:

  1. 痰濁阻肺證

    • 主證:發作時面白吐沫、喉中痰鳴、胸悶氣促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降逆,宣肺開竅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滌痰湯加減,或配合猴棗散以豁痰息風。
  2. 肝鬱肺逆證

    • 主證:發作與情緒相關,伴嘆息、脅脹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調氣化痰。
    • 方藥:柴胡疏肝散合溫膽湯加減。
  3. 肺氣虛弱證

    • 主證:平素易感冒,發作後乏力、氣短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肺氣,固表化痰。
    • 方藥:玉屏風散合六君子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五最早記載「肺癇」病名,並描述其發作特徵。
  • 《醫學入門·癇》指出:「肺癇,面白吐沫,腹脹,牛吼。」
  • 《景嶽全書》卷四十一進一步描述:「面如枯骨,目白反視,驚跳反折,搖頭吐沫,其聲如雞者曰肺癇。」
  • 《醫林繩墨》卷六強調情志因素,認為「癇癥因憂悲太重,痰涎入肺而發」。

肺癇作為五臟癇之一,其辨證需結合整體臟腑功能,尤其注重肺與肝、脾的關係,治療上除化痰開竅外,亦需調暢氣機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