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系,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為中醫藏象學說中與肺臟功能密切相關的結構統稱,其內涵可從解剖與功能兩大層面闡釋:


一、解剖範疇

  1. 狹義指涉

    • 《靈樞》所言「肺系」直指「喉頭氣管」,即現代醫學之氣管與喉部結合處,為氣體出入之門戶。
    • 明代張景岳《類經》註解:「喉下為肺系,連於肺臟」,強調其為連接口鼻與肺臟的實質通道。
  2. 廣義延伸

    • 涵蓋「肺之附屬器官」,包括氣管(中醫稱「息道」)、喉嚨(「吸門」)、鼻竅(「肺之竅」)及支氣管等,構成完整的呼吸通路。
    •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將鼻咽至肺泡的結構均歸屬肺系,體現「肺主呼吸」的整體觀。

二、功能聯繫

  1. 氣機升降之樞

    • 肺系為「肺主氣」功能的載體,司呼吸之開闔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天氣通於肺」,肺系通暢與否直接影響宗氣生成與宣發肅降。
    • 肺系病變(如痰阻、風邪犯肺)可致咳嗽、喘鳴,反映「肺為嬌臟,不耐寒熱」的特性。
  2. 與經絡的關聯

    • 手太陰肺經「從肺系橫出腋下」,故針灸治療肺疾常取肺經穴位(如太淵、列缺),以調節肺系氣機。
  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指出,肺系病候可現「缺盆中痛」,乃經氣受阻之徵。
  3. 與他臟互動

    • 肺腎相生:肺系通利有助腎納氣,若肺系壅塞(如久咳)可致腎不攝氣而喘促。
    • 肺大腸表裏:肺系燥熱可下傳大腸,見便秘;反之大腸積滯亦可上擾肺系,發為咳喘。

三、臨床意義

  1. 外邪入侵首當其衝

    • 六淫(尤以風、寒、燥為甚)多從口鼻犯肺系,故溫病學派重視「上焦先受」,銀翹散等方劑設計皆著眼宣通肺系。
  2. 內傷病機的關鍵環節

    • 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易滯留肺系,形成「窠囊」(如慢性鼻咽炎、支氣管擴張),需以化痰通絡法治之。
  3. 診斷學體現

    • 肺系狀態可透過舌診(苔薄白示肺氣清肅,苔厚膩示痰濕蘊肺)、脈診(右寸浮緊多屬肺系受寒)輔助辨證。

肺系之說,既具形質定位,亦貫通中醫整體觀,為理解肺臟生理病理及臨床辨治之重要基礎。歷代醫家對其詮釋的演進,反映中醫理論「形神合一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