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痿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痿嗽

肺痿嗽為中醫病名,屬肺痿病所見之咳嗽,多因陰火內熾,灼傷肺陰,致使肺葉痿弱失潤而發咳。此證多見於久病虛損或熱病後期,陰液耗傷,肺失濡養,虛火內擾,上灼肺絡而成。

證候特點
肺痿嗽之典型症狀為咳嗽聲啞、咽喉乾痛,痰濁黏稠或夾帶膿血絲縷。《萬病回春·咳嗽》載:「肺痿嗽者,聲啞,咽喉破痛,濁唾涎沫,或唾中有紅絲膿血。」此因熱邪壅滯上焦,陰虛火旺,肺葉受燔灼而痿弱,氣道失潤,故見咳聲嘶啞;虛火灼絡,則痰中帶血;肺津不布,凝而為濁唾涎沫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火旺:久咳傷肺,或熱病耗陰,肺陰虧虛,虛火內生,上炎灼肺。
  2. 肺燥津枯:肺葉失於濡養,痿弱不榮,宣降失司,氣逆作咳。
  3. 痰瘀互結:陰火煉液為痰,久病入絡,痰瘀滯肺,加重咳喘咯血。

治法方藥
治療當以「養陰清肺、潤燥降火」為大法,佐以化痰止血。

  1. 陰虛肺燥:症見乾咳少痰、咽痛聲嘶者,宜用《醫醇賸義》白膠湯(白及、阿膠、麥冬等)或補肺阿膠湯加減,以滋陰潤肺、止咳止血。
  2. 虛火灼絡:若咳痰帶血、骨蒸潮熱,可用秦艽扶羸湯(秦艽、鱉甲、地骨皮等)清虛熱、透伏火。
  3. 久咳肺痿:多年咳嗽致肺絡損傷者,可選獨勝散(白及單味研末)斂肺止血,或配合滋陰降火湯合六味地黃丸,標本兼顧。

鑒別要點
肺痿嗽與一般咳嗽有別,其特徵在於「肺葉痿弱」之本虛標實:

  • 與肺癆咳嗽:肺癆多具傳染性,伴潮熱盜汗;肺痿嗽則以陰虛內熱為主,無傳染性。
  • 與肺癰咳嗽:肺癰咳唾膿血腥臭,屬實熱壅肺;肺痿嗽痰中帶血絲,屬虛火灼絡。

古籍選錄
《校註醫醇剩義》強調:「肺葉痿敗者,非滋養無以復其潤。」故治療需側重甘涼濡潤之品,如阿膠、天冬、百合等,忌辛燥耗陰。此證預後與陰液恢復相關,若調治得宜,可漸趨平復;若陰損及陽,則可能轉為肺痿重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