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痿

病名

  1. 肺葉枯萎之病證,又稱「熱痿」。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》,其載:「熱在上焦者,因咳為肺痿。肺痿之病,從何得之?師曰:或從汗出,或從嘔吐,或從消渴,小便利數,或從便難,又被快藥下利,重亡津液,故得之。」

病因病機
肺痿多因久病耗傷肺津,或誤治(如過汗、峻下、嘔吐等)導致津液虧損,肺失濡養,葉枯而痿。張仲景進一步指出:「寸口脈數,其人咳,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?師曰:為肺痿之病。」若肺氣虛寒,則見「吐涎沫而不咳,其人不渴,必遺尿,小便數」,此因「上虛不能制下」,屬肺中虛冷之證。

證型與治法
肺痿分為虛熱虛寒兩類:

  • 虛熱肺痿

    • 症狀:咳聲低弱,痰黏稠如沫,口乾咽燥,氣喘急促,形體消瘦,或伴潮熱、皮毛枯槁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潤肺,清熱生津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《醫宗金鑒》舉肺湯(沙參、麥冬、玉竹等)
      • 元參清肺飲(玄參、生地、麥冬)
      • 麥門冬湯(麥冬、半夏、人參)
      • 清燥救肺湯(桑葉、石膏、阿膠)
      • 紫菀散(紫菀、貝母、桔梗)
  • 虛寒肺痿

    • 症狀:形寒肢冷,神疲乏力,唾稀涎沫,口不渴,小便頻數,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    • 治法:溫肺益氣,化飲攝津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甘草乾薑湯(炙甘草、乾薑)
      • 四君子湯加減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)
  1. 傳屍之一種
    《外臺秘要·傳屍方》提及,傳屍病中若見「氣急咳者」,稱為肺痿,屬癆瘵範疇,與肺結核相似。

  2. 皮毛痿
    《醫宗必讀·痿》云:「肺痿者,皮毛痿也。」肺主皮毛,肺氣虛弱則皮毛失養,症見皮膚枯槁、毛髮脫落,與《內經》「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」相關。

補充機理
中醫認為,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。津虧則肺絡失濡,久而成痿;陽虛則氣不化津,涎沫上泛。治療需辨寒熱,虛熱者重在清潤,虛寒者當溫補脾肺,兼顧中氣。